“新课改”下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林静
福建省泰宁县丹霞实验学校
初三化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启蒙阶段,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教学有效性提升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学必须突破 “大一统”的框架,走向个性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化学学科的实验属性决定了实践探究在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如何通过实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能、培养核心素养,成为教学优化的重要方向。
1 精准分层教学目标,适配学生多元需求
新课改背景下,“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而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教学不能采用 “一刀切”的模式。精准分层教学目标正是顺应这一需求的科学举措,其核心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只有当教学内容与难度处于两者之间的 “最近发展区” 时,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目标如同为学生搭建稳固的知识根基,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提高目标则像是引导学生攀登知识的阶梯,促使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拓展目标则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通过分层目标的精准设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学实践中,分层目标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基础层学生,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石墨铅笔芯、金刚石饰品等实物展示,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利用趣味化学小故事,如 “二氧化碳灭火”,引导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等化学性质,并通过反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方程式。进阶层学生则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参与 “碳单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的主题研讨活动,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微观结构模型,探讨为何结构差异会导致性质与用途的不同;同时,结合生态系统知识,深入分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绘制碳循环流程图。拓展层学生则以 “模拟温室效应” 为研究课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利用透明塑料瓶、温度计、二氧化碳气体等材料搭建简易实验装置,通过改变二氧化碳浓度,测量不同条件下装置内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碳和碳的氧化物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应用。
2 强化实验探究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学科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实验探究是其教学的核心支柱。在新课改大力推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实验探究环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根据杜威 “做中学” 的教育理论,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跨越【2】。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实验探究环节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 “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实验” 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选用镁、锌、铁三种金属与等浓度稀盐酸反应,并明确通过观察气泡产生速率、触摸试管感受温度变化等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镁与稀盐酸反应瞬间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发热明显;锌反应速率适中;铁则反应缓慢。面对这些现象,学生们展开激烈讨论,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差异原因,初步建立金属活动性与反应剧烈程度的联系。在后续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中,教师提供硫酸铜、硝酸银等溶液,学生自主选择金属进行实验。例如,将光亮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浅,铝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还创新性地提出利用该原理进行金属防锈、金属回收等设想,真正实现了从知识探究到实践创新的能力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需以学生差异为起点,以精准教学为路径,以素养培育为目标。精准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对接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找到成长的支点,从基础概念的扎实掌握到知识的迁移创新,实现了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想。而实验探究环节则以化学学科的本质特性为依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碰撞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真正践行了 “做中学” 的教育理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双引擎。
参考文献:
[1] 卫 巧 玲 .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的 初 中 化 学 教 学 优 化 策 略 [J]. 中 学 科技 ,2024,(17):72-74.
[2] 陈晓琴 .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思考 [J]. 读写算 ,2024,(2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