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乐学玲
东莞城市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强调教育要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推动各类课程在知识传授中主动承担育人责任 [1]。这一要求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统重塑,也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与实施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期待。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英语》课程承担着基础语言能力训练与跨文化意识培育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特征。这一课程不仅是学生全面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主渠道,也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引导资源,具备较强的思政育人潜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识别、提炼并融合思政元素,使课程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目标往往存在泛化或空置的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目标建构路径与分类框架。特别是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如何科学定位《综合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仍需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与实践层面的路径探索。
1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式局限,实现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格局 [1]。从育人理念的角度来看,“三全育人”对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是推动教师、课程与环境之间的系统协同。教师不再仅仅承担语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成为价值引领的积极践行者;课程不再只是知识体系的传递载体,而应转化为价值塑造的重要场域;教学环境不应仅是外部资源的堆砌,更应成为涵育学生思想、塑造人格的重要土壤。这种转向要求每一门课程在其特有的知识逻辑中寻找思政逻辑,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具体到《综合英语》课程,其本质是语言与文化的整合,是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交汇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材料与语境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其认知世界、理解文化、构建自我。因此,《综合英语》课程在承载课程思政功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要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必须构建系统化、层级分明、内涵清晰的思政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三个基本逻辑:教育目标的统整逻辑、课程内容的融合逻辑以及育人过程的生成逻辑[2]。
教育目标的统整逻辑,是指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指导下,对语言知识目标与思想政治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与统筹安排。这一过程要求课程思政不再是教学的附加物,而应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在部分。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应与价值观教育彼此割裂,而应通过语言活动实现认知、情感与价值的协同成长。譬如,在讲授文化类语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价值观逻辑,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认同与国家自信。课程内容的融合逻辑,则是构建目标体系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在不破坏课程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嵌入教学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中增加爱国主义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而是在语言素材的遴选、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置等环节中,体现价值引导的意图。例如,通过选择兼具语言训练价值与社会现实意义的阅读材料,如环境保护、公民责任、科技伦理等主题语篇,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发其对社会现象与价值判断的深入思考。育人过程的生成逻辑则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互动性。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育人不应是教师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或价值灌输,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生成性过程。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应当预设育人目标,但更应重视教学现场的情境生成,通过师生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价值碰撞,引导学生形成稳定而内化的思想认同。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识别学生的情感反应与价值倾向,适时引导与回应,使育人真正“落地”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统摄下,构建《综合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系,既要立足于语言教育的本体特性,又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还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学生发展的规律性。这一体系的有效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综合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也将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与样本。
2《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实践路径与策略设计
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课程有思政”,关键在于“教师会育人”,实效在于“路径可操作”[3]。在前期构建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将价值引领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是课程思政建设能否落地的核心所在。对于《综合英语》课程而言,实践路径与策略的设计必须兼顾语言知识与思政内涵的融合,依托真实语境创设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动力,以科学评价保障教学成效,从而构建一个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实施可行的教学体系[4]。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课程内容应在保留教材核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反思个人角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课程主题,主动选择具有思政引导价值的语篇作为切入点。例如,在讲授环保、科技、教育等主题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引导其深入思考公民责任、技术伦理与教育公平等社会议题。通过话题的延伸与现实情境的对接,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价值观塑造与思想成长的重要契机。
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对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价值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融入辩论、演讲、小组合作、情景剧表演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地展开思考、表达观点并建构个体价值观。例如,在“文化差异”单元中开展“中西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模拟论坛,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也有助于其深入理解包容、多元与共识等核心价值。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同样对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广度产生直接影响。除了使用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如影视片段、纪录片、新闻材料和短视频等,拓展教学的广度与现实关联度。特别是在选材时,应注重引入具有中国视角与价值立场的真实语料,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逐步增强对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与中国价值的认同。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能够帮助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提升以英语表达中国的能力。课程评价机制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目标能否实现有效反馈与持续优化。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建立以“语言能力 + 思政素养”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方面,应继续关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过程性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设置面向价值认知、态度表达与思维深度的评价维度,例如“文化比较能力”“公共表达中的立场意识”“跨文化情境下的价值判断力”等,全面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目标的理解与内化水平。具体的评价方式可结合学习反思日志、课堂讨论表现、小组合作汇报以及项目成果展示等手段,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确保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同向同行。
此外,教师的思政意识与专业素养是保障课程思政策略有效落实的关键[5]。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系统培训,通过组织教研沙龙、示范课观摩、教学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识别课程思政切入点、设计价值引导环节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积极推动跨学科协作,充分整合外语教师、思政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人员的资源与智慧,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并非固定不变的教学模板,而应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的教学理念与组织方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与课程内容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流程,在确保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与思想涵育的有效融合,真正构建“有知识传授的课堂,也有灵魂塑造的空间”。为了使《综合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系真正落地生根,有必要构建一个覆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机制和师资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完整实践链条。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与价值导向需相互支撑,教学活动与思政目标需有机融合,最终推动语言教学与价值教育的深度共振与协同共进,形成系统性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思政实施生态。
结语
课程思政的推进不在于形式的堆砌,而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化与教学实践的重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构建,是语言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这一体系不仅需要科学设计,更依赖教师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制度与资源的有力支撑。《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应继续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多元评价机制的完善以及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间的协同效应。只有形成稳定而有机的运行机制,课程思政才能真正从理念走向深处,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 参考文献]
国务院 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 见 》[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 乔丽丽 .“三全育人”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策略与实践研究 [J]. 海外英语 , 2024(23):132-134.
[3] 吴越 .“ 三全育人” 理念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J]. 海外英语,2024(14):163-165.
[4] 徐珊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外语学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41 (02):5-8.
[5] 陈亮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以“实用综合英语”课程为案例 [J]. 红河学院学报 , 2024,22 (01): 61-64.
[ 课题基金 ] 城市学院 2021 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综合英语”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乐学玲,1975 年生,湖北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