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与社会情绪引导

作者

赵彬

蓝山县融媒体中心 425800

一、引言

民生新闻聚焦民众日常,覆盖教育、医疗等多领域,是民众了解社会、反映诉求的重要窗口。随着媒体竞争加剧,传统报道方式吸引力下降,故事化表达作为创新叙事手法,以生动情节、鲜活人物增强新闻感染力,为民生新闻注入活力。社会情绪作为社会心理关键部分,深刻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民生新闻借故事化表达可有效引导社会情绪、营造积极舆论氛围。因此,研究二者关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传播价值与社会效能。

二、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界定

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是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故事叙述技巧,将新闻事件完整串联,以情节化、细节化的方式增强新闻可读性与吸引力。它打破传统平铺直叙的报道模式,深挖事件中的人物情感、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让受众产生沉浸式的阅读或观看体验,使新闻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

(二)核心特征

故事化表达具有三大核心特征。其一为情节性,通过设置悬念、冲突等元素,构建清晰的情节脉络,如报道老旧小区改造时聚焦居民分歧、资金难题等矛盾,展现事件的曲折发展。其二是人物性,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以残疾人士创业故事为例,通过描述其克服困难的经历,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其三为细节性,通过捕捉人物神态、动作和环境场景等细节,增强新闻真实感,如在社区志愿活动报道中,用志愿者为老人备餐的具体动作与神情,传递温暖情感。

三、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对社会情绪引导的作用机制

(一)增强新闻吸引力,引发受众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面临着海量的信息选择。传统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而故事化表达的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情节性和趣味性,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或观看兴趣。当受众被新闻故事所吸引时,就更容易投入情感,进而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为社会情绪引导奠定基础。

(二)促进情感共鸣,引导情绪走向

故事化表达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和处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当受众与新闻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新闻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进而在情绪上受到引导。比如在报道自然灾害中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时,通过讲述受灾群众的具体遭遇和他们坚强面对困难的故事,受众能够深刻体会到受灾群众的痛苦与坚韧,从而激发起对受灾群众的同情和帮助的意愿,引导社会情绪向积极救助的方向发展。

(三)塑造社会认知,影响情绪氛围

民生新闻通过故事化表达,能够为受众构建一个关于社会现实的认知框架。受众在接触这些新闻故事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社会现象、问题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和判断。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进而塑造整个社会的情绪氛围。例如,一系列关于社会文明建设的民生新闻报道,通过讲述文明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文明行为引发的不良后果的故事,让受众逐渐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践行文明行为,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情绪氛围。

四、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引导社会情绪的案例分析

(一)正面案例

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与《法治深壹度》特别节目是故事化表达的典范。前者聚焦春节期间基层工作者,如展现戍边官兵坚守岗位、茫崖救援站人员无私奉献的故事,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与崇敬之情,传递温暖正能量;后者以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如法官调解兄妹因“三棵树”产生的纠纷,展现法律公正与温情,引导公众树立理性法治观念,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二)反面案例及反思

部分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过度追求故事化,损害新闻真实性。如报道医患纠纷时,片面渲染患者弱势与医生“冷漠”,忽略医疗工作复杂性,误导公众对医疗行业产生误解,加剧医患矛盾。这警示新闻从业者,故事化表达必须坚守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全面呈现事件全貌,才能有效引导积极社会情绪,避免负面舆论扩散。

五、提升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引导社会情绪效果的策略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采用何种表达形式,民生新闻都必须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可靠。在进行故事化创作时,记者要深入采访,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避免为了追求情节而歪曲事实。同时,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严格核实,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新闻故事,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有效引导社会情绪。

(二)提升记者叙事能力

记者是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创作者,其叙事能力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记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叙事技巧,学习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优秀新闻作品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叙事水平。此外,记者还要注重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情绪的感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元素,引导社会情绪。

(三)关注受众需求与反馈

受众是民生新闻的接受者和社会情绪的承载者,了解受众需求和反馈对于提升新闻故事化表达引导社会情绪的效果至关重要。媒体应通过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受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以及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评价和建议。根据受众反馈,调整新闻选题和叙事方式,使新闻故事更贴近受众生活,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情绪。

(四)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过程中,媒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及时、客观地进行报道,并通过故事化表达引导受众理性看待问题,避免引发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媒体要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结论

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是创新报道方式,凭借生动情节、鲜活人物和丰富细节,在吸引受众、促进情感共鸣及引导社会情绪方面优势显著,能积极影响受众认知与情绪、引导社会舆论。但实践中需避免过度追求故事化而忽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可通过坚持真实性原则、提升记者叙事能力、关注受众反馈、强化媒体责任等策略提升引导效果。未来,随技术发展与社会变化,其将不断创新完善,在引导社会情绪、促进和谐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慧 . 浅析新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表达 [J]. 记者观察 ,2023,(15):121-123.

[2] 糜长庆 . 故事化表达在实证新闻中的应用 [J]. 视听界 ,2020,(05):100-102.

[3] 原 欣 . 试 析 电 视 民 生 新 闻 的 故 事 化 表 达 策 略 [J]. 新 闻 传播 ,2013,(01):188.

作者简介:赵彬(1982.07-), 男, 汉族,湖南蓝山,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