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等保合规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江

北京卓识网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保)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确保各类信息系统满足相应安全等级要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与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研究等保合规下的测评技术与实践,有助于精准发现系统安全隐患,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体系

1.1 基础测评技术

基础测评技术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重要支柱,包含漏洞扫描、渗透测试与配置核查。漏洞扫描利用 Nessus 等工具,自动检测网络设备、服务器及应用程序,通过与漏洞特征库比对,快速定位已知漏洞,为安全加固提供方向。渗透测试由专业人员在授权下,模拟黑客攻击,结合漏洞扫描结果与社会工程学手段,尝试获取权限、窃取数据,评估系统实际防御能力,挖掘逻辑漏洞等潜在风险。配置核查依据等保标准,检查网络、服务器、数据库配置,审核防火墙策略、权限分配及安全参数,确保配置合规,规避安全隐患。

1.2 高级测评技术

面对复杂网络安全威胁,高级测评技术至关重要。风险评估综合资产价值、潜在威胁与脆弱性,以定性或定量方法评定风险等级,为防护策略提供依据,如评估数据泄露风险。代码审计专注源代码,排查 SQL 注入等漏洞,通过分析代码逻辑消除安全隐患,要求审计人员熟悉编程与安全规范。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网络流量和日志,构建正常行为模型,可识别未知恶意软件,自动化关联安全事件、定位根源,大幅提升安全事件处置效率,在测评中作用日益凸显。

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实践流程

2.1 测评准备阶段

测评准备阶段是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根基。测评机构需与运营单位充分沟通,全面了解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网络架构及使用范围等信息,明确测评目标与范围。随后组建专业测评团队,成员需具备网络安全、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知识技能。接着制定详细测评方案,确定测评方法、工具及时间安排,并开展人员培训,确保熟悉流程与技术要求。最后通过签订测评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为测评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2.2 方案编制阶段

此阶段测评人员依据等保标准规范,结合前期收集信息,制定具体测评实施细则。针对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及数据安全等系统层面,分别确定测评指标与方法,如网络安全层面关注防火墙策略、设备配置等检测,应用安全层面聚焦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要求。同时设计详细测评记录表,用于记录过程数据与结果,保障测评工作可追溯,为现场测评提供清晰指引。

2.3 现场测评与报告编制阶段

现场测评作为核心环节,测评人员依方案与细则,采用访谈、检查、测试等方式全面测评系统。通过访谈了解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文档验证制度执行,运用技术工具测试安全漏洞。现场测评结束后,进入分析与报告编制阶段,整理分析数据,评估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定问题与风险等级,提出修复漏洞等整改建议,最终编制包含系统信息、测评过程、问题分析、整改建议及结论的报告,为运营单位整改提供依据。

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3.1 技术层面问题

当前测评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性。漏洞扫描工具难以发现新型0day 漏洞,无法及时识别利用未知漏洞的攻击;渗透测试在复杂网络环境中成功率低,且可能干扰系统正常运行。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尚不成熟,存在较高误判、漏判风险,模型训练依赖大量数据与计算资源,导致应用成本高昂。同时,测评技术迭代滞后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速度,在新兴应用场景下,缺乏有效的测评手段和统一标准,难以保障系统安全评估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2 管理层面问题

管理层面问题突出。部分运营单位“重建设、轻安全”,系统建设时忽视网络安全规划,致使后期测评整改成本剧增。测评机构市场混乱,部分机构人员专业不足、流程不规范,严重影响测评质量。此外,等保标准在实际执行中,因地区、行业差异,出现解读与应用不一致的情况,破坏了测评工作的统一性和公正性,阻碍等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3.3 人员层面问题

人员层面制约测评发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但行业内专业人才稀缺,现有测评人员知识与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对新技术、新漏洞掌握不足,难以胜任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测评任务。同时,运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等保工作认知有限,参与测评的主动性欠缺,配合度低,导致测评流程受阻,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

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优化策略

4.1 技术创新与提升

为突破测评技术瓶颈,需多方协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重点攻关新型漏洞检测、高级渗透测试及人工智能测评技术,提升测评准确性与有效性。搭建漏洞与威胁情报共享平台,及时更新特征库,增强对新型及未知威胁的检测能力。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测评技术研究,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填补新兴领域测评技术空白,确保测评技术与时俱进。

4.2 管理规范与完善

强化等保管理需多管齐下。加强宣传培训,提升运营单位对等保制度的认知,促使其在系统全生命周期融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规范测评机构管理,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与信用评价机制,加强监督考核,淘汰不达标机构,净化测评市场。统一等保标准解读与应用,通过行业交流合作,制定详细实施指南与操作手册,保障测评工作规范统一,提升测评公信力。

4.3 人才培养与引进

破解人才难题是提升测评水平的关键。完善高校与职业院校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育专业测评人才。鼓励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及在职培训,提升现有人员技术能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测评领域,充实人才队伍。同时,加强运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与技术水平,提高测评工作配合度,为测评工作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五、结论​

等保合规下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完善测评技术体系,规范测评实践流程,解决测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质量和效率,为信息系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安全形势的变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与实践需持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网络安全防护的需求,为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艳艳 , 吴晓光 . 网络信息安全测评中的漏洞挖掘与修复分析 [J]. 集成电路应用 , 2025, 42 (02): 381-383.

[2] 曲峰 , 张倩 , 李媛媛 . 网络安全在等保测评中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 2024, 8 (08): 153-155.

[3] 吴小青 , 游顺 , 肖凡 . 基于等保测评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 [J]. 张江科技评论 , 2024, (03):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