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实践路径

作者

牛妮妮 孙智慧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132

一、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延安精神有利于塑造中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

延安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其核心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直接指向理想信念的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例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仍以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这种精神本质上是理想信念的具象化。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12-18 岁),其理想信念易受多元价值观冲击,而延安精神中蕴含的政治信仰与奋斗目标,能为其提供清晰的精神坐标,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确“为什么而奋斗”的价值定位。

(二)延安精神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广大青年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

[1] 延安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不是静态的历史符号,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延安时期的 “民族救亡爱国” 转化为 “新时代复兴爱国”,通过案例浸润、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三重路径,能让中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既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历史传承,也是 “强国有我” 的当代担当。这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爱国情怀,终将在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支撑其成长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 的精神支柱。

(三)延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德,是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的精神指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必须一以贯之的任务。[2] 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不是对 “苦日子” 的怀旧,而是对 “精神不缺钙” 的坚守。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南泥湾的锄头、窑洞的油灯转化为校园里的劳动实践、课堂中的专注眼神,就能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从来不是被动承受贫困,而是主动选择 “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种从延安岁月走来的精神力量,终将帮助中学生在物质丰裕的时代,筑牢 “以奋斗为美、以拼搏为荣” 的人生基石,避免陷入 “精神贫瘠” 的现代性困境。

二、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政府、学校加强协同合作

为有效推动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构建社会、政府、学校协同合作的机制,其中政府要发挥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作用,制定相关指导纲要,将延安精神教育纳入政策体系,整合红色资源建立共享数据库,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如西安市教育局联合地铁集团打造主题专列并推出研学课程包;学校作为主阵地,要立体构建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中挖掘渗透点并开发校本课程,系统设计实践活动,构建班级、校级、校外三级实践体系,同时通过建立讲师团、组织教师沉浸式培训等赋能师资队伍,如南京某中学实施双导师制;社会层面则要营造文化浸润与实践参与的生态,社区打造微空间,企业开发 VR 产品,组建志愿者联盟,社会组织开发实践项目,建立家庭与学校联动机制,如杭州某中学建立亲子实践基地,而延安市“三位一体”协同模式就是典型范例,政府牵头建立联盟,学校使用资源包开展活动,社会力量提供积分系统等助力,如此形成“政策—实施—环境”的协同闭环,构建“处处是教育场所、人人是教育者”的生态系统,让延安精神在中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推动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政教育,可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延安精神专题培训,如赴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系统学习延安精神历史背景与内涵。其次是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让思政教师与延安精神研究专家结对,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如结合张思德事迹设计“为人民服务”主题教案;开展校内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研讨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如在历史课讲解大生产运动时融入艰苦奋斗教育,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后是建立实践锻炼机制,安排教师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在南泥湾体验农耕感悟自力更生精神;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延安精神相关调研,如走访老党员收集延安精神当代实践案例,将实践所得转化为教学素材,同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延安精神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教学竞赛,如延安精神主题微课比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打造一支能有效将延安精神融入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合理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手段

为合理利用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将延安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可构建多维度媒体传播矩阵。主流媒体发挥权威引领作用,如在《人民日报》教育版开设“延安精神进校园”专栏,深度解析抗大校训等精神内涵,或在央视《新闻联播》“精神的力量”栏目制作延安精神专题片,以历史影像与当代实践结合的方式呈现其时代价值;地方媒体打造地域化传播载体,像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延安精神少年说”广播节目,邀请中学生讲述张思德等人物故事,西安地铁设置“延安精神主题车厢”,用 AR 技术让乘客扫描壁画即可观看南泥湾大生产动画。

参考文献

[1] 王平 . 运用红色文化培养当代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3,19(02):44-46.

[2] 张雅婷 , 邹腊敏 . 新时代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路径探析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37(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