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月明
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八中学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表达,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情绪管理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审美感知能力是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还能使学生将审美感知能力迁移到其他艺术领域,提升整体的艺术素养,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传承和弘扬音乐文化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各种音乐文化,感受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增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音乐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
部分初中音乐教材内容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经典音乐作品较多,但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以及本土音乐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对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音乐审美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投入到音乐学习中。虽然部分教师也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新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往往只是简单地展示音乐视频或音频,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方面的优势,教学效果不佳。
(三)学生参与度方面
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较低。在音乐课堂上,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跟唱或听讲,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同时,学校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课程的开设时间不足,课外音乐活动较少,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音乐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影响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影视音乐等。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流行歌曲,分析其旋律、歌词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设计音乐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顺序,形成系统的音乐审美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从简单的音乐要素感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例如,先让学生认识音符、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要素,再通过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这些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和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氛围和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情境。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时,播放黄河奔腾的视频画面,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境中感受音乐的磅礴气势和强烈情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内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相互学习和启发。例如,在学习合唱歌曲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排练,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声部,通过合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音乐知识。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前,提出一些问题,如 “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和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语言要生动有趣,通过微笑、鼓励等方式,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如唱歌、演奏、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四)强化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唱歌、演奏乐器、创作音乐等活动,亲身体验音乐的创作和表现过程。例如,在学习歌曲时,不仅让学生学会演唱,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词改编、旋律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乐器演奏练习,如口琴、竖笛等简单乐器,让学生在演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四、结论
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强化实践活动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岩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36(03):32-35.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06.
[2] 李 婷 . 初 中 音 乐 教 学 中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的 音 乐 兴 趣 [J]. 学 周刊 ,2022,No.517(25):175-177.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