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承包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动态识别与预警机制

作者

赵宁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引言

在能源基础设施持续深化与智能升级的背景下,油气场站作为管网节点和调控中心,其建设项目对工艺完整性、设备接口匹配及施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场站施工通常集中于有限作业区域,施工组织密集、专业交叉频繁,给安全管理带来系统性和实时性挑战。承包商作为施工执行主体,常面临施工设备高能高压、操作区域重叠、作业面空间受限等多维困境,若仅依赖经验判断和静态制度管控,难以有效覆盖高频、多变的风险源。尤其在关键工艺段施工、高空配电作业、动火与吊装并行等场景下,突发事故具有快速扩散和链式影响特点,亟需构建实时感知、动态识别和联动响应为一体的风险预警机制。本文以油气场站内施工管理为对象,立足承包商安全管理责任,系统分析风险特征,探索可落地的动态识别与预警机制方案,助力场站工程高质量建设。

一、油气场站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

相较于管线工程的广域分布特征,油气场站施工更集中于设备密布、结构复杂的区域,其作业活动覆盖设备基础、电气安装、管架吊装、工艺焊接、动火作业等多个专业流程,每一环节均有安全风险。典型风险类型包括高温高压泄漏、电气触电、高空坠落、有限空间中毒窒息、动火引发火灾爆炸以及机械设备误操作等,这些风险不仅强度高,且与场站设备布设、施工节奏与人员配合密切相关,表现出突发性强、变化快、耦合深的特征。

风险演化路径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系统性。如动火作业阶段,若与油气调试工作时间冲突,则风险等级陡然升高;又如在电缆敷设与控制系统调试交叉进行阶段,设备带电测试容易引发意外触电或误操作等事故。此外,天气变化、施工干扰或物资堆放不当也会引起局部风险链激活,使得微小隐患迅速转化为严重后果。因此,在密集型施工场景下,风险识别必须具备动态更新能力,能够结合施工阶段、环境参数与作业行为进行快速调整,形成基于作业节奏与节点特性的动态风控模型,才能有效遏制事故链条发展。

二、动态风险识别机制的感知路径与数据构建基础

在场站内施工环境中开展动态风险识别,需依托多源感知手段,实现对人员行为、设备运行与作业环境的全面采集。构建“人—机—环”一体化感知体系是实现识别前提。在人因维度,应部署智能工牌、语音记录装置及生理信号采集模块,实时掌握作业人员定位、行动轨迹与生命体征,确保高危工种受控可查;在设备维度,应结合安装传感器、设备运行诊断系统,对起重机、切割机、电焊机等关键设备的启停状态、负载强度、作业时间段进行实时监控;在环境维度,可布设烟雾探测器、有害气体传感器、摄像头与红外监测设备,动态捕捉高温区、密闭空间或动火区域环境变化。

基于上述数据支撑,应构建涵盖事故征兆、设备异常与人机耦合特征的动态风险特征库,并以此驱动风险识别模型。通过对历史场站事故数据的挖掘及行为特征建模,建立“诱因参数—演化行为—风险等级”的联动识别逻辑。智能算法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聚类、匹配与预测,识别潜在超载作业、违规接近或环境危害的临界状态,触发对应预警等级。系统还应集成自学习能力,通过反馈历史识别结果与实际响应情况,不断优化模型参数,提升识别精度与适应性。

三、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响应与协同联动策略

场站内多专业并行作业背景下,预警机制不仅要“识别准”,更需“响应快”和“协同好”。应构建以风险等级为核心的分级响应体系,根据高、中、低三级风险设置差异化处置流程。例如,高温设备区出现人员长时间滞留预警时,系统应自动推送危险提示至负责人并触发语音广播;当有限空间气体浓度超标时,应立即强制发出作业中止信号,联动气体检测系统锁定区域作业权限。通过预设响应路径,实现“实时识别—级别判断—责任触发—闭环反馈”的快速闭合处理链。

组织联动层面,应构建“场站建设项目部—各专业作业队—安全管理组—监理方”四级响应网络,明确信息通报优先级、处理权限与反馈机制。风险预警平台应支持多终端操作,包括控制室大屏、安全管理手持终端与移动 APP,实现预警信息的实时同步与可视化呈现,减少信息断点与误传失真。同时,应将应急演练与角色扮演训练制度化,确保每位作业人员熟悉预警流程与个体职责,提高整体反应效率与系统协调性。

四、机制落地过程中的现实难点与系统优化方向

在油气场站承包施工中推进动态识别与预警机制仍存在技术与管理双重挑战。一方面,不同承包商之间信息化程度差异大,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统一数据平台或标准接口,传感设备部署不全面,导致预警平台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影响机制实效性;另一方面,一线作业人员对智能化系统的信任度不足,缺乏主动配合意识,预警提示易被忽视或误解,影响处置闭环。更有甚者,多专业协作之间责任边界模糊,联动机制空转,预警响应流程流于形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三方面优化机制落地路径。制度层面,应将动态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写入总包与分包合同条款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明确其为“强制执行内容”;技术层面,推动建设统一的场站施工安全管理平台,支持多专业、多单位接入,实现风险识别、数据汇聚与响应调度的集中化;人员层面,应强化安全管理人员与班组长的信息化培训,常态开展预警响应模拟操作与复盘分析,形成以“数据驱动 + 行为协同”为核心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可探索引入区块链技术加密存证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数据与处置行为,提升数据可信度、可溯源性与行业监管水平。

五、结论

油气场站施工进入集成化、信息化与高密度管理阶段,安全管理范式正从静态管控向智能识别与动态响应转型。承包商作为现场主责方,应积极构建以多源感知、动态识别与分级预警为核心的风险控制体系,以适应场站施工中多工种、高强度、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挑战。本文从风险演化特征入手,结合“人- 机- 环”感知体系设计与识别模型构建,探讨了分级响应机制与组织协同路径,提出机制落地的优化策略。通过技术集成、制度保障与人员赋能三位一体推进,可实现“看得见、管得住、应得快”的风险管理目标,为油气场站工程高质量、安全交付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学文 , 江维 , 何磊 . 承包商 HSE 管理体系研究:以油气管道行业 为 例 [J]. 安 全 ,2023,44(06):15-20+105.DOI:10.19737/j.cnki.issn1002-3631.2023.06.003.

[2] 陈星宇 . 加强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线路施工安全管理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20(8):1950. DOI:10.12159/j.issn.2095-6630.2020.08.1883.

[3] 张建彬 , 蔡宏亮 , 马应奎 . 油气管道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探 索 [J]. 石 油 工 业 技 术 监 督 ,2019,35(4):47-50,57. DOI:10.3969/j.issn.1004-1346.2019.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