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据加密技术在存储和传输中的应用

作者

张涛

河南天祺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郑州市  450000

一、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和个人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无论是企业的商业机密、用户的个人信息,还是政府部门的敏感数据,都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中间人攻击等。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特定的变换,将明文转换为密文,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授权方才能将密文还原为明文,从而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深入研究数据加密技术在存储和传输中的应用,对于保护关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数据存储中的加密技术应用

2.1 存储加密的需求与挑战

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变得愈发关键。企业和组织通常将大量数据存储在各种设备和介质上,包括硬盘、云端存储等。这些存储环境面临着物理安全威胁(如存储设备被盗、损坏)、网络攻击(如黑客入侵存储服务器)以及内部人员误操作或恶意泄露等风险。一旦数据存储环节出现安全漏洞,敏感信息可能会被窃取或篡改,给数据所有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采用加密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保护,确保即使存储设备或系统遭到破坏,数据依然无法被非法获取和理解。然而,在存储加密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加密和解密操作可能会增加系统的计算负担,影响存储和读取数据的效率;密钥管理也成为一个复杂问题,如何安全地生成、存储和分发密钥,确保密钥不被泄露,是保障存储加密有效性的关键。

2.2 对称加密技术在存储中的应用

对称加密技术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具有加密和解密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存储加密。在数据存储场景中,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存储设备都支持对称加密功能。例如,企业的内部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等,可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如 AES - 高级加密标准)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在数据写入存储介质时,系统使用预先设定的对称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将明文转换为密文后再进行存储。当需要读取数据时,系统使用相同的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还原为明文供授权用户使用。对称加密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性,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操作,减少对存储系统性能的影响。但它也存在密钥管理困难的问题,因为如果密钥泄露,整个加密数据的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因此,在使用对称加密技术时,必须建立严格的密钥管理机制,确保密钥的安全存储和使用。

2.3 非对称加密技术在存储中的应用

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而私钥用于解密数据。这种加密方式在数据存储中主要用于保护对称加密的密钥以及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例如,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存储场景中,如存储企业核心商业机密的文件服务器,可使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对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存储。首先生成一对非对称密钥,将公钥分发给需要访问存储数据的授权用户,而私钥则由数据所有者安全保管。当用户上传数据时,系统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同时使用公钥对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对称密钥与密文数据一同存储。当用户需要读取数据时,先使用私钥解密得到对称加密密钥,再用该对称密钥解密密文数据。非对称加密技术的优点是密钥管理相对简单,公钥可以公开分发,降低了密钥泄露的风险。但其加密和解密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对大量数据进行直接加密,因此常与对称加密技术结合使用,取长补短。

三、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技术应用

3.1 传输加密的需求与挑战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网络传输的开放性使得数据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可能在数据传输路径上截取、篡改或伪造数据。例如,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用户的信用卡信息、交易金额等敏感数据在从用户端传输到商家服务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加密保护,很容易被黑客窃取,导致用户财产损失。因此,数据传输加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然而,在实现传输加密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网络传输的实时性要求加密和解密操作不能过于复杂,以免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同时,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对加密技术的兼容性也提出了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协议来满足各种传输需求。

3.2 对称加密技术在传输中的应用

在数据传输场景中,对称加密技术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一些局域网环境下的数据传输,由于网络环境相对封闭,对加密效率要求较高,常采用对称加密算法。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在建立安全通道进行数据传输时,部分实现方式就利用了对称加密技术。在 VPN 连接中,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协商一个对称加密密钥,数据在传输前使用该密钥进行加密,通过网络传输到接收端后再用相同密钥解密。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但同样,对称加密在传输场景中也面临密钥管理的挑战,特别是在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安全地协商和更新密钥是确保传输安全的关键。

3.3 非对称加密技术与哈希算法在传输中的应用

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中主要用于身份验证和密钥协商。例如,在SSL/TLS 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协议)中,客户端和服务器在建立连接时,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进行身份验证和密钥协商。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包含其公钥的数字证书,客户端使用证书颁发机构的公钥验证服务器证书的真实性,然后生成一个随机的对称加密密钥,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其进行加密后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得到对称加密密钥,双方后续的数据传输就使用这个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哈希算法在数据传输中则主要用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哈希算法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哈希值,数据在传输前计算其哈希值并一同传输。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后重新计算哈希值,并与传输过来的哈希值进行比对。如果两个哈希值一致,则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否则,数据可能已被破坏或篡改。例如,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发送方计算文件的哈希值(如使用 MD5、SHA - 256 等哈希算法),并将哈希值与文件一同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后,使用相同的哈希算法计算文件的哈希值,并与接收到的哈希值进行比较,以此验证文件的完整性。

四、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合理应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以及哈希算法等技术,能够有效应对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计算能力的提升使得传统加密算法面临被破解的风险,需要不断研究和开发更强大、更安全的加密算法;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如量子计算可能会对现有的加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促使加密技术向量子抗性加密方向发展。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加密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密钥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与不同系统和应用的兼容性等问题。未来,数据加密技术将与其他安全技术(如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数字时代的数据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安 三 强 . 广 播 电 视 信 息 安 全 传 输 技 术 分 析 [J]. 广 播 与 电 视 技术 ,2025,52(05):133-139.

[2] 张荻 , 孙蓉 . 基于混沌密码与 RSA 算法的区块链云计算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 [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4,(07):128-132.

[3] 李润民 . 真实世界中医证候数字化采集方法与技术 [D]. 山东中医药大学 , 2024.

[4] 杜嘉薇 ; 周颖 ; 郭荣华 ; 索国伟 .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0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