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模式与生态效益评估研究
欧红如
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 湖南省宁乡市 410627
引言 我国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但在经营管理层面仍存在理念滞后、方式粗放、生态效益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如何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持续、生态、高效利用,成为林业工作中的核心课题。本文将从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建设出发,结合生态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探讨如何在不同森林类型和地域条件下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相统一的森林经营策略。
一、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核心在于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稳定性与更新能力,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其理念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要求森林经营不仅关注短期经济产出,还需统筹考虑长期的生态安全与社会需求。在实践中,需兼顾木材采伐、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与社区参与等多个目标,并通过科学技术与制度手段予以保障。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可持续森林经营体系,其中包括近自然经营、混交林培育、多目标经营、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种类型。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在森林分类经营与功能区划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通过政策法规、财税扶持与认证制度等措施,引导森林经营向生态优先、科学管理转型。我国近年来也在《国家森林经营规划(2022—2030 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可持续森林经营,构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分类施策为基础、技术规范为支撑”的经营新格局。
在技术层面,随着遥感、GIS、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森林经营已逐步由人工经验走向数字化、精准化。通过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森林健康状况、碳储量变化与生态功能的实时掌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此外,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也成为可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一环,激发地方群众参与森林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分类与实施策略
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利用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经营中应根据森林的功能定位、立地条件与管理目标,选择适宜的经营模式。对于生态公益型森林,应以保护和恢复为主,采用封育、择伐、自然更新等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对于经济型用材林,可通过轮伐更新、混交经营与复层结构调整,提升林分质量与产出效率;而对于城乡结合部或风景林区,则更应兼顾景观营造与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多功能一体化经营。
在具体实践中,近自然经营模式被广泛推广。该模式强调模拟自然演替规律,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结构稳定性。例如,在天然林更新中,不再采用大面积皆伐方式,而是进行择伐或群状采伐,保留部分优势树种与幼苗,为林分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再如,混交经营通过不同树种组合与合理配置,增强林分抗逆性和生态多样性,提升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复合性。
此外,生态林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多元经营形式的兴起。通过构建“生态保护 + 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模式,不仅拓展了森林资源的价值链,也增强了林区经济活力。实践中应注重林业政策与土地制度的协调联动,明确生态红线,规范经营范围,保障生态底线不被突破。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体系构建与指标分析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自然调节与环境支持功能,其评估不仅有助于量化森林经营成果,也为政府决策与政策支持提供依据。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多采用指标综合法、市场替代法与投入产出法等方法,结合林分结构、生物量、碳汇能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指标构建综合评估体系。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常用的生态功能指标包括年均固碳量、氧气释放量、年降水涵养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及年净化空气污染物量等。其中,碳汇能力是当前关注的重点之一,既可反映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生态价值,也与碳交易等绿色金融机制直接关联。通过遥感影像、生物量模型与地面调查数据的融合分析,可实现对碳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
此外,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健康指数、景观连通性等生态质量指标也逐渐纳入评估体系,反映森林结构的复杂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有助于科学比较不同经营方式的生态贡献,为优化经营方案与制定补偿政策提供依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生态价值与财政补助、绿色认证、生态补偿等机制挂钩,增强可持续经营的动力机制。
四、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机制与发展建议
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与经营模式的创新,更离不开政策制度与管理机制的保障。在政策层面,应加快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明晰林权关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经营,增强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与收益预期。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生态补偿等手段,引导经营者向生态优先、多功能融合方向转型。
管理机制方面,应加强森林经营规划与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档案与绩效评估制度。通过林长制与网格化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提升管理效能与可持续执行力。同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基层林业部门联合攻关,构建从理论研究到技术推广的完整链条,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
在社会层面,要加强公众生态教育与社区参与机制建设,提高全民对森林资源价值与保护意识的认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研学等形式,提高群众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对贫困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生态脱贫”与“绿色增收”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结论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围绕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模式、生态效益评估体系与政策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强调了多目标协调经营、科学评估与制度支持的重要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区域和森林类型,因地制宜制定经营策略,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并通过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绿色森林管理体系。未来,随着生态意识的增强与技术手段的提升,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将迈向更加科学、高效、生态友好的发展阶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瑞雪 , 王琳瑛 , 王光玉 . 中国森林康养研究现状及展望——基于CiteSpace 分析 Based on CiteSpace Analysis[J]. 现代农业研究 ,2025,31(04):76-85..
[2] 沈瑾兰 , 张颖 , 李媛媛 . 不同规范标准下的宁陕县生态系统服务产值核算及分析 [J]. 林业科技通讯 ,2025,(03):28-31.
[3] 罗艺伟, 王峰, 谭学军, 等. 城市生态空间碳汇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5,47(02):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