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助力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探索
黄荣杰
重庆市合川中学40152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2]。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设计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
一、“双减”东风起,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理念领航
(一)理念溯源:“双减”政策核心解读
“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政策对作业的要求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总量控制与时长规范。这一要求直指传统数学作业“题海战术”的弊端,倒逼作业设计从“数量堆砌”转向“质量提升”。二是提质减量与功能聚焦。“双减”强调作业应发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思维的核心功能,摒弃重复性、机械性的训练。初中数学作业需从单纯的“解题训练”拓展为“素养培育”,通过精选习题、优化题型,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公式定理,更能提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求解等核心素养。
(二)目标锚定:分层设计价值探寻
在“双减”政策框架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价值可从学生、教师两个层面展开:从学生发展层面,分层设计能激发学习主动性。传统统一化作业中,学困生常因难度过高产生畏难情绪,学优生则因重复练习感到枯燥。分层作业通过为不同学生匹配“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提升对数学的兴趣。从教师教学层面,分层设计能优化教学反馈。通过分析不同层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差异:学困生是否未理解核心概念?中等生是否在综合应用上存在障碍?学优生是否具备深度探究能力?这些信息能帮助教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
二、实践征途,构建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施体系
(一)课上演练:分层互动教学融合
在初三数学课堂上,分层互动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初三上册“ 一元二次方程” 章节为例,教师在讲解完基本概念与解法后,设置分层演练环节。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给出形如 “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x2=16 ,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0,, 这类紧扣基础解法的题目,引导学生模仿例题步骤进行练习,巩固对一元二次方程基本解法的掌握。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及时纠正计算错误与步骤不规范等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解题信心。
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布置稍具综合性质的题目,以 “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1)x2+2x-1=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 ” 为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不光得掌握方程的解法,还需知晓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以及判别式的应用范畴,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组织这部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在互动中拓宽思维,提升逻辑推理能力[3]。
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随即抛出拓展性探究题,如 “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卖一批衬衫,平均每天能卖20 件,每件赚 40 元。为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商场打算采取适当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每件衬衫每降 1 元,商场平均每天能多卖 2 件。若商场每天要盈利 1200 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 这要求学生把方程知识和实际生活情况结合起来,构建起数学模型,增强其数学应用技能与创新思维水平。教师鼓励这部分学生自主探究,尝试不同解题方法,并在班级中分享思路,带动全班同学思维提升。
(二)课后拓展:分层作业精准布置
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分层设计至关重要。依据 “ 双减 ”政策对作业量与难度的把控,结合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层布置。
1. 基础巩固层:主要针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巩固,面向全体学生。以初三下册 “ 锐角三角函数 ” 章节为例,布置如 “ 在 Rt Δ ABC中, ∠C=90 , AB=5 , BC=3 , 求 sinA、cosA、tanA 的 值 ”,“ 计 算sin30+cos60−tan45°” 这类直接应用三角函数定义与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题目。通过此类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作业量控制在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约20-30分钟)完成,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度。
2. 能力提升层:难度适中,面向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思维拓展。例如在“ 二次函数” 章节学习后,布置作业“ 已知二次函数 y=x2-2x-3 ,(1)求该函数的对称轴、顶点坐标;(2)当-2⩽x⩽2 时,求函数的最值”。这类作业要求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能结合给定区间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量与难度设置让学生在 30-40 分钟内完成,既巩固课堂所学,又有一定提升空间。
3. 拓展创新层:面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业呈现较高的综合性及探究性,目标是挖掘学生的潜力,造就创新思维模式。以“ 圆 ” 这一章节为例,给出作业:“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面, ⨀ O 的半径是 1,点 P 为直线 y=-x+4 上的动点,过点 P 作 ⨀ O 的切线 PA、PB,切点分别为 A、B,求线段 AB 长度的最小值。”,这类作业要学生把圆的性质、切线长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整合运用,依靠建立数学模型完成求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本领,作业量无需太大,但要求学生占用一定时间(约20-30 分钟)深入思考、探究。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借助“ 分层作业” 设计途径,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强化了作业的针对性,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阶段中,体验到成功的欢悦。通过分层设计,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差异以及个性特点,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任务。这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削减学生课外负担的同时,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本领。未来,伴随“ 双减 ” 政策深入推进的进程,怎样更科学地开展作业分层设计,怎样使更多学生得到实惠,会成为教育工作者持续聚焦的核心点。
参考文献
[1] 陈良光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分层设计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 2024(11):20-22.
[2] 吴慧文 ." 双减 "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 [J].2024(6):287-289.
[3] 陶学玲.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 2023(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