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小学语文阅读遇上人工智能

作者

陈晶华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中心学校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教学资源单一、学情反馈滞后、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与成长规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智能阅读平台、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步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人工智能不仅能丰富阅读教学资源、精准诊断学生阅读短板,还能创新教学互动形式,推动教学模式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教学模式变革的核心维度与实践要点,对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一)智能阅读资源供给与拓展

人工智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资源供给渠道。智能阅读平台可根据学生年级、阅读水平、兴趣偏好,自动推荐适配的阅读材料,涵盖童话、寓言、科普短文、传统文化故事等不同类型,同时提供音频朗读、图文动画、生字注释等辅助功能,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理解文本内涵;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基于文本内容拓展关联资源,如阅读古诗时推送相关历史背景、诗人故事、动画解读视频,引导学生从 “ 单一文本阅读” 向 “ 主题式拓展阅读” 延伸,丰富阅读体验,拓宽知识视野。

(二)学情精准诊断与分析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阅读学情的精准诊断与动态追踪。在阅读过程中,智能系统可实时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长、阅读速度、生字识别准确率、文本理解答题情况等数据,通过算法分析识别学生的阅读短板,如是否存在 “ 识字量不足” “ 理解能力薄弱” “ 阅读策略欠缺”等问题;同时,系统能生成个性化学情报告,清晰呈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进步幅度与提升方向,为教师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开展分层指导提供数据支撑,避免传统教学中 “ 凭经验判断学情” 的局限性。

(三)互动式阅读教学与实践

人工智能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形式,提升学生阅读参与度。借助语音识别技术,智能系统可开展 “ 朗读测评” 活动,实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语气停顿问题,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通过智能问答、情境互动等功能,系统可模拟阅读对话场景,如让学生与虚拟角色围绕文本内容进行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主旨、人物情感、写作手法;此外,人工智能还能支持个性化阅读任务设计,如为不同水平学生布置差异化的阅读练习(基础层侧重生字词积累,提升层侧重文本分析),实现 “ 千人千策” 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二、人工智能驱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维度

(一)教学目标:从 “ 知识传授” 向 “ 素养培育” 转型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以识字、解词、概括段落大意等知识目标为主,人工智能推动教学目标向更综合的阅读素养培育转型。借助人工智能的资源拓展与互动功能,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文本知识的掌握,而是进一步延伸至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策略培养、审美能力与文化感知能力提升,如通过智能平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通过拓展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互动问答培养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实现 “ 知识学习”与 “ 素养提升” 的协同发展。

(二)教学方法:从 “ 统一讲授” 向 “ 个性化探究” 转变

人工智能打破传统 “ 教师讲、学生听” 的统一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向个性化探究方向变革。教师可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学情报告,为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如为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展 “ 生字巩固 + 浅层理解” 专项指导,为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 “ 文本赏析 + 创意表达” 探究活动;同时,人工智能支持学生自主开展个性化阅读实践,如学生可根据自身节奏在智能平台上完成阅读任务、参与互动练习、获取即时反馈,逐步培养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 “ 教师主导”与 “ 学生主体” 的有机平衡。

(三)师生角色:从 “ 单向传授者 - 被动接受者” 向 “ 引导者 - 主动建构者” 转变

人工智能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学生阅读学习的 “ 引导者” “ 支持者” ,主要职责包括解读学情报告、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的 “ 阅读者” ,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 “ 探究者” ,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开展阅读实践、反思阅读过程,在主动参与中提升阅读能力与学习自主性,师生互动也从“ 教师单向输出” 向 “ 师生协同探究” 的良性关系发展。

三、人工智能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避免 “ 技术至上”

在融合实践中,需坚守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属性,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教师应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系统,如在阅读文本赏析环节,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感受文本情感与文化内涵,而非仅依赖智能系统的解读答案;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需求,如针对阅读困难学生,教师需结合人工智能学情报告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通过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阅读自信,避免技术应用忽视学生的情感成长与人文素养培育。

(二)提升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强化专业支撑

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是推动融合实践的关键,需加强教师相关技能培训与专业发展。学校可组织专题培训,涵盖智能阅读平台操作、学情报告解读、人工智能教学方案设计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技术应用的核心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校交流、线上教研活动,学习人工智能与阅读教学融合的先进经验,提升教师将技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能力,避免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脱节。

(三)完善技术伦理与安全保障,守护学生成长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机制。严格筛选智能阅读平台与资源,确保内容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与价值观导向,避免不良信息影响;加强学生个人数据保护,规范智能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流程,防止学生隐私泄露;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工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与技术使用习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自主阅读能力弱化,为融合实践营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结束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丰富资源供给、精准学情诊断、创新互动形式,推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向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方向转型。在融合实践中,需始终坚守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本质,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通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实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J]. 小学语文教师, 2025,(09):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