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

作者

徐永康

武汉交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63

摘要: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大跨度桥梁在现代交通网络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地震灾害对大跨度桥梁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深入探讨了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剖析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常见破坏形式,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加固技术,旨在为提高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字:大跨度桥梁;抗震性能分析;加固技术

引言

大跨度桥梁作为跨越江河、山谷等复杂地形的关键交通设施,其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不断攀升。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可能导致大跨度桥梁结构严重受损,甚至倒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有效的加固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一)反应谱法

反应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震分析方法。它通过对大量地震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周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如加速度反应谱、位移反应谱等。在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中,可根据桥梁结构的自振周期,从反应谱中查取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而进行结构设计和验算。然而,反应谱法是一种基于弹性反应的分析方法,无法考虑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

(二)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动力分析方法。它将地震波作为输入,通过数值积分求解结构的运动方程,得到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时程响应。时程分析法能够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和持时等因素,分析结果更加准确。但该方法计算量较大,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且不同地震波的选取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在反应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结构的振型分解原理,将多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反应分解为各个振型的反应,然后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如平方和开平方(SRSS)法或完全二次型组合(CQC)法,将各振型反应组合得到结构的总反应。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精度优于反应谱法,且计算量相对时程分析法较小,在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大跨度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常见破坏形式

(一)桥墩破坏

桥墩作为大跨度桥梁的关键承重构件,在地震力作用下力学响应复杂。地震产生的水平与竖向加速度,使桥墩承受巨大弯矩与剪力。弯曲破坏时,依据结构力学原理,在桥墩底部或因配筋不足、截面突变形成的薄弱截面处,当弯矩超出其极限抗弯能力,受拉区混凝土开裂退出工作,钢筋屈服形成塑性铰。以阪神大地震中的部分桥梁为例,众多桥墩底部出现明显塑性铰,致使桥墩竖向承载能力骤降,上部结构失稳。剪切破坏方面,当桥墩所受剪力超过抗剪强度,依据材料力学,在主拉应力作用下,桥墩会产生与主拉应力方向约成 45° 的斜向剪切裂缝。裂缝不断开展,最终可能导致桥墩剪断。

(二)桥台破坏

桥台在地震中承受地震惯性力、土压力等作用。台身开裂多因地震作用下桥台内部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台身材料抗拉、抗压强度,混凝土台身出现裂缝。例如在某地区地震中,部分桥台台身出现竖向、水平裂缝,降低桥台整体性。桥台倾斜或倒塌,主要是由于地震力使桥台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土体液化,削弱基础对桥台的支撑,导致桥台重心偏移,稳定性丧失。桥台与路堤连接部位,地震时因桥台与路堤刚度差异,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不协调变形。桥台发生位移,而路堤土体有滞后性,致使两者连接部位脱空。同时,路堤填土受地震振动影响,密实度改变,发生下沉。这种脱空、下沉破坏桥梁与道路衔接,影响交通顺畅,增加后续修复难度。

(三)支座破坏

支座在桥梁结构中承担传递竖向荷载、适应梁体水平位移与转动的功能。地震时,由于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运动差异,支座承受较大剪切力。当剪切变形超过其设计允许值,依据橡胶材料或金属材料力学特性,支座内部橡胶层剪切变形过大发生错位,金属部件产生屈服变形。支座脱空多因地震引起桥梁上部结构瞬间过大位移或竖向振动,使支座局部或整体脱离支撑面。支座移位则是由于地震力打破支座原有平衡,导致支座在支撑面上滑动或转动。这些破坏形式改变桥梁结构传力路径,使结构受力不均,局部应力集中,严重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

(四)落梁破坏

落梁破坏是大跨度桥梁地震灾害中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地震发生时,桥梁上部结构在地震波激励下产生复杂振动,导致位移不断累积。当位移量超出支座设计位移限值或伸缩缝预留宽度,上部结构梁体便失去有效约束。依据动力学原理,梁体在惯性作用下,从桥墩或桥台上滑落。

三、大跨度桥梁的加固技术

(一)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增大桥梁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例如,在桥墩表面浇筑一层钢筋混凝土,增加桥墩的截面面积和配筋率,从而提高桥墩的抗弯、抗剪能力。该方法施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对基础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是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等)粘贴在桥梁结构构件的表面,通过纤维材料与结构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加固后基本不增加结构自重,且施工方便,对结构外观影响较小。但该方法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纤维材料与结构表面的粘结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

(三)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通过在桥梁结构外部施加预应力,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例如,在桥墩两侧设置预应力拉杆,对桥墩施加水平预应力,减小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加固效果显著,但需要专门的预应力张拉设备和锚固系统,施工技术要求较高。

(四)增设耗能装置加固法

增设耗能装置加固法是在桥梁结构中设置耗能元件,如粘滞阻尼器、金属屈服阻尼器等,通过耗能装置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作用,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耗能装置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保护桥梁结构的主体部分不受损坏。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且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小,但耗能装置的选型和布置需要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和地震需求进行优化设计。

结论

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交通网络的安全与稳定。通过采用合理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准确评估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针对常见的破坏形式,采取有效的加固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施工便利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案。同时,加强对大跨度桥梁的抗震监测与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桥梁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未来,随着地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大跨度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提高,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亭玉, 谢永康, 钟鸣. 大跨度桥梁抗震特点及施工技术分析[J]. 大众标准化, 2022, (09): 48-50.

[2]肖开乾, 徐怀兵, 刘敏, 徐振清. 大跨度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与减震控制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 29 (01): 57-63.

[3]王剑明, 伍大成, 赵鹏贤, 邹贻军, 胡盟. 桥梁分级减震支座抗震性能分析[J]. 交通科技, 2019, (06):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