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互联网 +”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作者

周开鑫

泰山科技学院 271038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弊端渐显,“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养老带来新机遇。本文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阐述其发展现状,剖析面临的数字鸿沟、服务供需错位等问题,提出从技术优化、服务升级、机制创新和模式融合等方面进行优化的路径,旨在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型,构建可持续、包容性的智慧养老生态。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老龄化

前言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25年陕西等19个省份已步入中度或重度老龄化阶段,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服务效率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更难以精准地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诉求。在此严峻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智慧养老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智慧养老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起一个涵盖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成为解决老龄化难题的关键突破口。本文将紧密结合政策实践以及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路径与优化方向,旨在为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释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陆续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 - 2025年)》等政策,明确将“互联网+”作为推动养老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智能养老高地”,通过“I +医养康护”模式整合医疗、康养资源,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在政策的引导下,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升级,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平台等产品快速发展,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1]。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

智慧养老技术不断创新,从单一的健康监测向多元化服务延伸。以青岛为例,通过搭建智慧养老平台,实现了老年人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健康数据动态分析等功能,为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西安提出“智慧社区”概念,部署智能安防、健康监测设施,并通过线上平台整合家政、医疗等服务资源,让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体验,智能机器人也逐步试点应用于护理领域,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区域实践与模式创新

城市与农村在智慧养老探索中呈现出差异化路径,上海、青岛等城市凭借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养老服务解决方案[2]。农村地区则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乡村旅游+互助养老”模式整合闲置资源打造养老综合体,并借助“时间银行”平台激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形成了具有农村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二、智慧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鸿沟与技术适老性不足

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存在操作障碍与心理抵触。调查显示,约60%的老年人因界面复杂、隐私安全顾虑而拒绝使用智能产品。同时,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导致智慧服务难以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应用。

(二)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

当前智慧养老服务多集中于基础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精神陪护等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例如,智能手环等设备功能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认知症、慢性病管理的专项解决方案,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专业人才与行业标准缺失

智慧养老需要既懂养老护理又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但目前现有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素养,难以适应智慧养老服务的要求。同时,行业标准不统一,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公信力不足,影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增强适老性与安全性

在技术优化方面要注重界面简化与交互创新,设计大字体、语音操控的智能设备,如西安提出的“极简操作界面+手势交互”方案,方便老年人操作,同时要加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建立加密技术保护链明确信息收集边界,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让老年人放心使用智慧养老服务[3]。

(二)精准匹配多元化需求

服务升级需要拓展服务场景,结合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推广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并开发认知症友好型康复活动,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此外要根据城乡差异进行精准布局。城市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农村则加强网络基建与公益培训,推动“助餐送药”等本土化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三)构建多方协同生态

机制创新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研发适老产品,如上海对智能养老机器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高校增设智慧养老专业,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兼具护理技能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四)探索新型养老形态

模式融合方面可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积分制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形成社区互助网络,同时加强智慧康养社区建设,整合智能家居、健康管理平台与代际互动空间,打造“混龄友好型”社区,如西北大学提出的“社会疗愈综合干预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生活环境[4]。

四、结论

“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实现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向“品质提升”的转型。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制定与跨行业资源整合。例如,借鉴上海“智慧城市”经验,构建覆盖“城市 - 社区 - 居家”的三层服务体系;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探索“智慧养老+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只有通过技术、人才、机制的多维优化,才能构建可持续、包容性的智慧养老生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社会愿景,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智慧养老的时代浪潮中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国清."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3(1):159-161.

[2] 许展."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研究[J].互联网周刊, 2024(10):69-71.

[3] 金  乐,燕  茹."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发展现状及其优化路径[J].老龄化研究, 2024, 11(6):4-5.

[4] 潘科."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互联网周刊, 2023(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