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

郭云鹏

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人民政府 024300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干旱、洪涝、热浪和寒潮等,不仅直接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考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政策支持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气候变化正持续重塑农业生产的根基,气温升高打乱了传统种植节律,曾经稳定的播种期不得不随温度波动调整,作物在不适宜的季节萌芽,面临更多生长风险。极端天气频发打破了自然平衡,旱涝急转让农田在干裂与积水间切换,传统灌溉系统难以应对这种突变,作物在反复胁迫中生长受阻。温暖气候改变了作物生长周期,关键生育阶段缩短,光合作用积累不足,果实品质下降,曾经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病虫害也趁机扩张,越冬基数增加使其世代繁衍加快,向高纬度蔓延,原本安全的产区如今频繁受害。土壤健康同样受损,升温加速有机质分解,肥力下降,传统耕作方式难以维持生产力。尽管一些地区尝试调整种植海拔或改进管理技术,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仍让农业生产稳定性下降,如何在多变环境中保障收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气候变化面前暴露无遗,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天敌的数量和种类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盐水入侵,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了直接威胁,盐碱化土地面积扩大,作物生长条件恶化。此外,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农业资源的紧张局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挑战。

二、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实施策略

1.增强设施韧性技术

在农业防灾减灾的过程中,设施结构作为低于极端天气的第一道屏障,可以提升和优化材料的韧性与结构。在材料应用上,应推广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复合建材,通过高分子材料与传统建材的复合改性,提升骨架材料的抗疲劳性能与温度稳定性,使结构在-30℃至60℃的温度波动范围内保持力学性能稳定。同时,开发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利用纳米多孔结构的阻隔效应提升墙体热阻值,降低极端温差下的能耗损失。在结构设计上,需引入智能感应与自适应机制,使设施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如采用智能温控系统,依据室内外温差自动调节通风量与光照强度,确保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环境。此外,推广模块化与装配式结构,不仅便于快速安装与拆卸,还能根据作物生长周期与气候条件灵活调整设施规模与布局,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设施农业将具备更强的抵御极端天气能力,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优化此项技术,可以有效的调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它能够增强农业粮食系统和生产者的气候韧性,通过规划生产活动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和脆弱性,适应气候变化以确保食品有效供给及价格稳定。它还可以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

2.智能监测预警与动态调控技术

在进行防灾减灾的过程中,构建精准防控技术是关键的一环。可通过部署物联网感知节点,实现对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等关键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结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检数据,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应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极端天气的前兆特征,实现对灾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的精确预测。一旦灾害预警发出,智能系统能迅速响应,启动预设的应急调控方案。例如,在强风暴来临前,自动加固设施结构,调整遮阳网与通风口,减少风阻与热损失;在极端高温时,增强降温设施的运行效率,确保作物不受热害。同时,智能调控技术还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与实时环境条件,动态调整灌溉、施肥策略,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这种基于智能监测预警与动态调控的综合管理方案,将显著提升设施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

3.灾损评估与高效恢复技术

灾后恢复的高效性取决于灾损评估的精准度与重建方案的科学性。建立基于图像识别的灾损快速评估系统,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传感数据的融合分析,实现对设施结构损伤程度、作物受影响范围的量化评估,为资源调配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受损区域,区分不同受损程度,如轻微损伤、中度破坏和严重损毁,从而指导救援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结合历史灾害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预测灾后恢复所需的时间与资源,为制定高效的重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灾后恢复技术还强调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采用生物降解材料修复受损土壤,引入耐逆境作物品种,加速生态系统恢复,确保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灾损评估与高效恢复技术为设施农业提供了从灾害预警到灾后重建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业生产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强设施韧性技术、智能监测预警与动态调控技术以及灾损评估与高效恢复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持作为推动这些技术实施的关键,应当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和执行。

参考文献:

[1]郭起豪 ,何孟洁.中国气象局“一号文件”锁定现代气候业务[N].中国气象报,2011-01-10(001).

[2]王全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N].兰州日报,2010-06-13(003).

[3]汤爱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N].中国气象报,2010-04-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