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域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孙磊
京都大学法学研究科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一页,更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史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其意义超越了国家与地域的界限,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反殖民运动和国际秩序的转型。它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重塑了国际权力结构,并为人类应对霸权主义、构建公平秩序提供了历史经验。
关键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球视角;伟大意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的图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全球史中的重要位置和重大影响。在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回顾全球史视域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可以在提升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的同时,坚定中国可以对世界、对全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信心。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支柱
(一)时间维度的持久性与战略牵制
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长达14年。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军民为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抗争,也是全球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支柱。中国战场对日本的牵制,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兵多线作战,减少了其对其他战场的投入,特别是对苏联与太平洋战场的威胁。中国军民的巨大牺牲,极大削弱了日本的作战能力,为苏联能够集中力量抗击德国、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1945年1月6日,罗斯福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曾特别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牵制住大量的敌人” 2,这也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巨大贡献的真实写照。
(二)空间维度的全球联动
中国战场不仅是亚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核心,还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形成了战略联动。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意图切断盟军的战略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成功保卫了这一重要通道,保障了盟军对东南亚和印度战区的支援。这一跨区域的军事协作,展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全球性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不仅发挥了牵制日军主力的作用,也成为了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推动殖民体系瓦解与第三世界觉醒
(一)亚洲反殖民运动的催化剂
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能够成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打破了西方列强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历史胜利,不仅激励了中国人民,更激发了整个亚洲及其他地区被压迫人民的独立斗争。例如,印度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尼赫鲁曾将中国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希望象征. 3。中国的抗战胜利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成功的示范,特别是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的独立运动中,中国的抗战精神与胜利为其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与心理支持。此外,中国政府在战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支持朝鲜等地区脱离殖民统治,这为战后全球范围内的非殖民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与国际支持。
(二)反压迫斗争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结合了《论持久战》等理论,将民族解放与社会革命相结合,提出了“以弱胜强”的斗争策略。这一理论为许多亚非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并成为其独立运动的精神动力。例如,越南的胡志明、古巴的卡斯特罗等革命领导人都曾提到中国抗日战争对他们革命斗争的启发与影响。这种从弱小到强大的斗争模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给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巨大的信心,帮助他们从压迫中觉醒,开始积极争取独立与解放。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战后国际秩序重构的基石
(一)中国国际地位的质变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从“东亚病夫”蜕变为世界强国之一。战后,中国不仅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还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占据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这是非西方大国首次进入国际权力核心,为中国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1943年,《开罗宣言》首次以国际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并明确提出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质变。抗战胜利为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并为战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
(二)战争伦理与集体安全机制的实践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提出并践行“正义战争”理念,主张通过战争解决不公正的侵略行为。中国政府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并推动了集体安全原则的确立。中国代表在东京审判中力主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推动了国际法对侵略罪行的界定。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政治与道德意义,还为战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特别是在如何定义侵略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方面。中国的参与,使国际法体系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也为世界和平提供了法律基础。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神遗产
(一)多元文明共抗暴政的范例
中国战场不仅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也是多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对抗暴政、捍卫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志愿航空队、美国飞虎队、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等国际力量参与其中,共同为打败法西斯主义出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人民,站在同一个阵线上,捍卫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为今天全球化时代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历史镜鉴,也为现代国际合作树立了榜样。无论是人道援助,还是国际军事合作,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在面对极端暴政时展现的团结与力量。
(二)战争记忆与和平共识的构建
中国提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战争反思路径,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始终坚持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对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记忆与纪念。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中国抗战记忆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警示后人要警惕战争暴行,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历史的反思与记忆的传承,构建和平共识,促进国家间的理解与和解,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五、结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不仅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上,更在于其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影响。中国通过抗战,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助力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重塑了国际政治格局,并为战后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胜利还为反对霸权主义、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2.胡德坤:《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北京:光明日报,2015年8月5日。
3. 尚劝余:《尼赫鲁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孙磊(1997.12)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日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