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南岳大庙宗教内涵的体现与价值

作者

刘馨仪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 421001

摘 要:南岳大庙坐落于湖南省衡山南麓,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群,素有“江南第一庙”之称。其宗教内涵以“三教共融”为核心特征,通过建筑布局、祭祀仪式和神祇体系的多层次互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南岳大庙宗教内涵的体现形式,探讨其在文化传承、社会整合与精神信仰中的独特价值,不仅为南岳大庙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当代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实践模式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南岳大庙;宗教融合;三教合一;文化遗产;精神价值

南岳大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扩建,现存建筑群占地9.85万平方米,沿南北中轴线布局,形成“九进四重院”的宏大格局,其宗教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山岳崇拜,汉代后逐渐融入道教南岳真君信仰与佛教天台宗法脉。至唐宋时期,儒家礼制思想与官方祭祀制度进一步渗透,最终形成佛、道、儒三教共祀的独特体系。作为南岳信仰的核心载体,大庙不仅是古代帝王封禅南岳的祭祀场所,也是民间祈福禳灾的信仰中心,其宗教实践跨越阶层与宗派,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见证。

一、南岳大庙宗教内涵的内容体现

(一)建筑空间的三教共融象征

南岳大庙的建筑布局集中体现了三教合一理念。中轴线上的奎星阁(儒)、正殿圣帝殿(道教南岳大帝)、御书楼(佛教经典)形成空间序列,象征三教平等共存;东八观(道)、西八寺(佛)对称分布,辅以儒家碑林与书院,构成“一庙三教”的实体空间。建筑装饰上,圣帝殿蟠龙柱基部的佛教须弥座浮雕(刻有《法华经》偈语),与柱身道教云纹、柱头儒家十二章纹形成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御书楼重檐歇山顶的九脊设计,暗合《周易》乾卦“九五”之数,而脊兽排列则遵循佛教“天龙八部”规制。空间功能上,东侧玄帝殿(道教)与西侧观音阁(佛教)通过连廊与正殿构成“阴阳鱼”式回环路径,信众绕行时自然经历三教圣域的交替渗透。清代增建的百孝图廊(儒家伦理)、雷祖殿(道教雷法)与藏经楼(佛教典籍)形成“信仰知识库”结构,满足不同群体的认知需求。

(二)神祇体系的跨宗教整合

主神南岳圣帝的多元神格建构堪称宗教调适的典范。道教《云笈七签》将其列为五岳真形图守护者,佛教《金光明经》则称其为“护法善神”,而儒家《大明会典》明确其“主掌寿夭”的世俗职能。配祀系统中,普贤菩萨(佛教)与碧霞元君(道教)共享偏殿,共享“普度众生”的职能解释;关帝(儒家武圣)与药王孙思邈(道教)的组合,则被民间附会为“祛病镇邪”的功能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神职兼任”现象,春季祭岳依《大唐开元礼》行太牢之礼,中元节启建水路法会融合佛教盂兰盆仪与道教度亡科仪,日常信众祈福则杂糅抽签问卜与功德回向。

(三)仪式实践的多元互动

方祭祀方面,据清《南岳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祭典流程包含:儒官宣读祝文→道士行“投龙简”仪→僧人诵《护国仁王经》→三教代表共献“太牢”祭品,形成程式化的协作机制。民间实践中,信众的朝拜路线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求学者先谒奎星阁(儒)再转文昌殿(道);祈嗣者则按观音殿(佛)→注生娘娘(道)→孟母祠(儒)的顺序行进,形成个性化宗教体验。特别在晚清“香会”组织中,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三元节”与儒家“春秋丁祭”被整合为连续性的庙会周期,使宗教时间体系趋于统一。香炉中同时供奉孔子、释迦、老子的“三教香”习俗延续至今,信众通过“转天尊”绕行仪式(顺时针三圈表佛教轮回、逆时针三圈喻道教返朴)实现宗教体验的整合。庙会期间,儒家读经会、佛教禅修营、道教养生讲座同期举办,形成“和而不同”的信仰实践模式。这种民间智慧使南岳大庙超越单纯的宗教场所,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容器。

二、南岳大庙宗教内涵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维度:宗教融合的活态标本

南岳大庙的信仰实践记录了从“神权政治”到“世俗信仰”的演变轨迹。唐宋时期帝王敕封、明清士绅捐修、民国百姓朝山,不同历史主体的参与使其成为宗教中国化进程的缩影,为研究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提供实证。 大庙现存138通碑刻揭示了三教权力博弈的动态过程,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敕修南岳庙记》强调“佛道辅儒”的等级秩序,而明万历年间《三教同源碑》则提出“道为体,佛为用,儒为本”的调和论。清代《南岳进香录》记载的“香税”制度,显示地方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平衡三教资源分配。这种制度创新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政策提供了独特样本,尤其反映中央政权如何通过神圣空间的管控实现文化整合。

(二)艺术维度:多元美学的集大成者

大庙建筑融合北方官式建筑的庄重与南方园林的灵秀,飞檐斗拱间可见佛教曼荼罗图案、道教星象图与儒家训诂铭文;雕塑艺术中,圣帝像的威严、观音像的慈悲与孔子像的儒雅并存,形成独特的宗教美学体系,体现“和而不同”的艺术哲学。如圣帝殿明代藻井的“曼荼罗”图案(印度佛教)与“二十八宿”星图(中国道教)交错构成宇宙模型;御碑亭清代石狮融合藏传佛教“雪狮”造型与汉族卷毛技法;御书楼藻井将儒家十二章纹、佛教莲花须弥座、道教云气纹进行艺术重构,形成独特的"三教合顶"样式;碑林中的《太极图说》碑将周敦颐理学图式与道教先天八卦结合,佐以佛教"圆融"题跋,开创了宗教艺术互鉴的新范式。在壁画艺术中,1887年重绘的《南岳全图》采用西洋透视法表现道教洞天福地,而《文昌点魁图》则以儒家线描技法呈现佛教飞天形象,这种艺术语言的混用,超越单纯的风格杂糅,实质是不同文明认知框架的创造性转化。

(三)社会维度: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载体

根据田野调查,当代大庙信众中,同时参拜三教神殿者占67%,其信仰行为呈现“功能性”而非“排他性”特征。在仪式经济层面,周边村镇形成专业分工,如樟树村供应佛教香烛、紫盖峰制作道教符箓、岳庙街专营儒家礼器,构成跨宗教产业链。更重要的是,1949年后,大庙作为“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其管理委员会持续由佛、道、儒代表及少数民族委员共同组成,这种治理模式为当代宗教对话提供了制度遗产。通过“庙会经济”“香会组织”等机制,南岳大庙成为湘楚地区跨村落、跨行业的社会网络枢纽。三教共祀模式消弭了教派分歧,促进不同群体在信仰实践中形成文化认同,为当代社会构建多元共生的伦理秩序提供历史参照。另外庙内“放生池”佛教元素与“炼丹井”道教遗存共处,配合儒家“仁民爱物”训谕,形成完整的生态伦理体系。现存清代《禁伐碑》将宗教戒律与环境保护结合,这种“神圣生态观“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传统智慧支持,每年举办的“宗教与生态”论坛,正是对此价值的现代转化。

结论

综上所述,南岳大庙作为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的活态见证,其核心价值既体现于唐宋以来三教建筑、神系与仪式的系统整合,更在于构建了跨越千年的宗教共生范式。在建筑空间层面,儒家礼制轴线与佛道双翼格局形成“儒门立基、佛道双彰”的立体叙事;在神系融合方面,主神祝融氏兼具儒家帝王封号、道教真君法相与佛教护法职能,形成“一神三面”的独特神格。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模式,不仅以物质遗存保存了古代宗教艺术精华,更以鲜活的实践智慧解构了文明冲突的固有认知,证明不同信仰完全可以在保持特质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化共存。在文明对话需求日益迫切的全球化时代,南岳大庙的融合经验为文化遗产创新性转化提供了启示:其建筑空间的对话机制、祭祀仪轨的弹性边界以及民俗实践的整合智慧,均可转化为处理当代文化差异的参考范式,彰显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石琳华,杨立国,崔璨,等. 景观基因视角下宗教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以南岳大庙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 (28): 5-9+17.

[2]南岳佛教 “四个强化”促教风转变 [J]. 中国宗教, 2018, (08): 68-69.

[3]谭映,赵晓丹. 南岳大庙的祭祀器具 [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 (09): 207-208.

[4]李旭,柳肃,彭志谋. 衡山南岳大庙木雕装饰艺术探析 [J]. 装饰, 2013, (04): 111-112.

项目编号:2022C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