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制造中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

郝帅

身份证号码:220202199707201822

引言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机械制造行业面临人力成本攀升、产品迭代加速与质量要求提升的多重挑战。传统生产线因自动化程度低、灵活性不足,已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效、精准、柔性生产的需求。

、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相关技术基础

1.1 工业机器人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执行技术。工业机器人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传感系统组成。机械本体通过关节和末端执行器完成各类动作,如焊接、搬运、装配等;驱动系统通常采用伺服电机驱动,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大脑,通过预设程序或实时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动作顺序。

1.2 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稳定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作为自动化控制核心设备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能够通过逻辑编程将各个生产线环节控制精确,它具有抗干扰性能好,编程便捷等性能优势,能够适应工业环境。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主要是各个设备通信网络与工作控制的,有PROFINET、EtherCAT 等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能够实现高速的设备数据传输,将各个生产环节互联互通。

1.3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感知层。位置传感器包括编码器、光栅尺等,能够反馈机器人关节位置、工作台位置,控制机器人运动精度;力传感器能够检测机器人工作过程中的力,进而实现装配、打磨等工步过程中的力控;视觉传感器基于机器视觉,实现工件的视觉识别、定位和质量检测功能,比如在 3C 产品组装中,可以实现视觉传感器对于微小零部件位置和方向的快速辨识,进而指引机器人对工件进行高精度的装配工作。

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2.1 生产线设计原则与流程

自动化生产线的机械结构设计要点涉及环节较多,设计原则要严格控制,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工艺适应性原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与产品的生产工艺匹配,做好物料的输送与处理工作,要遵循发动机生产装配的加工工位流程进行,从而避免无效的移动与搬运处理;经济性原则,要从平衡设备成本和利润的角度出发,根据产品的设计需求选择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自动化设计性能,避免大量的资金投入;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设计中需要注重考虑通过安全防护罩、冗余系统等设备或技术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从而减少出现故障停机的可能和频率;设计工作环节包括:需求分析、设计规划、详细设计和验证优化设计4 个方面的内容。企业需要对生产要求、产品的要求和产能要求进行分析和掌握,然后从产品的工艺要求出发制定初步方案,其中包括具体的设备选型和布局以及控制系统的规划,通过模拟仿真,模拟优化生产线的相关工艺或者小批量进行运行,检测生产线设计合理性,然后作出相应的优化。

2.2 机器人选型与布局设计

选定机器人的型号及位置布局是产线效率的基础,选定的机器人承载能力、定位精度、行程范围、动作速度节拍也是关键因素。根据产品的生产节拍以及工艺的复杂程度合理地设定机器人台数,防止过少的机器产生节拍不足或者过多的机器人造成资源浪费。良好的产线布局有利于生产效率以及物流成本。布局主要有直线型、U 型、环形和混合型,通常情况下如果产品的生产是单一一款产品的大量生产选择直线型,其物流流程简单,产品一次走完即可;而 U 型布局可减少工作人员的走路路程,增加多道工艺的同时也可以提升生产效率;环型布局通常是使用同一个机器人反复循环加工零件,可以做到连续加工。

2.3 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设计

生产线集成化设计目标就是使设备和系统之间,设备和数据之间能够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硬件集成设计就是使机器人的端口能够与数控机床、输送设备等集成在一起,通过机械设备连起来、线缆布线连接成一体。软件集成设计就是指工业控制网路与传输通讯协议,让 PLC、机器人控制器和 MES 系统之间能够完成数据通讯和传递。系统集成就是把生产的各种设备集成在一个统一控制平台上,成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全线生产。生产管理上的集成则是通过开发人机操作界面(HMI),方便一线工作人员实时了解机器设备的使用参数,提醒故障报警,并根据情况制定生产计划。或者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世界里对生产现场进行模拟分析,提前做出生产控制策略。

三、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方案

3.1 布局设计原则

从布局设计上要体现系统性、经济性、灵活性的原则。首先,系统性原则要求其生产线布局要适应生产工艺流程,使得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保证物料从进到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允许物料回环运动。如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冲压、焊接、涂装等相互要依照生产工艺的顺序排布,以传送带或 AGV 小车的形式连接,实现物料间的无缝衔接,防止相互干扰。其次,经济性原则要求考虑场地租赁费以及设备安装成本,使得设备之间的间距和利用空间减少,充分挖掘现场可利用的空间。

3.2 机器人选型依据

首先需要确定机器人选型的首要参考要素以及分析和选取机器人。负载是机器人的首要条件,不同的负载能力的机器人才能满足工件的负载条件。对于发动机缸体的机器人选择至少在 200kg 以上,确保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能适应工件结构,运动精度: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用于高精度装配场合机器人要求重复性精度能够达到 ±0.02mm 的水平,而一般物料的搬运可选择 ±0.5mm 以上精度的,速度和节拍:速度和节拍相匹配,是产能保证的重要依据。针对生产线的节拍计算得到机器人一次工作时间,并按此选择作业响应快、重复定位精准的机器人。

3.3 机器人数量配置方法

机器人数量配置是生产规模需求与经济效益成本关系的体现,经常采用的方案有基于生产节拍方法配置机器人数量和基于任务分解优化法配置机器人数量两种方法。其中基于任务分解优化法配置机器人适用于工艺过程复杂的任务,通过对任务进行分解为多个任务,对每个任务并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运用仿真工具对生产线不同配置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进行模拟试验分析,并取得最优配置数量。

结语

本研究围绕机械制造中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实现,系统探讨核心技术、设计方案与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验证,证明科学的布局设计、精准的机器人选型配置及高效的系统集成,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发展,生产线将向更智能、柔性方向演进,本成果将为行业持续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施永刚.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改造应用[J].电气时代,2024,(02):24-26.

[2]潘勇鑫.工业机器人在装配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化,2023,(0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