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管理实践
高伟伟
身份证号码:370303198503084214
引言
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公用设备设施种类繁多,包括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气系统、电梯、中央空调、医用气体装置等,它们是医疗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硬件支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然而,受设备老化、使用频率高、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可能导致诊疗中断、患者受伤、医院秩序混乱等严重后果。
一、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的内涵与管理现状
1.1 概念界定
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是指在医院范围内,与供电、供水、供气、电梯、中央空调、医用气体系统、消防设施等公用设备设施相关的,因设计缺陷、安装不当、维护缺失、操作失误、管理漏洞等因素引发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或已经对患者诊疗安全、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医院正常运营秩序造成威胁或损害。从事件范畴来看,既包括设备设施本身故障导致的直接风险,如电梯突然停运导致患者受伤、医用氧气管道泄漏影响抢救效率,也涵盖因管理不当引发的间接隐患,如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缺失导致火灾时无法正常启用、污水处理系统故障造成环境污染。
1.2 管理现状与问题
当前医院公用设备设施管理普遍建立了基础制度框架,如设备台账管理制度、定期巡检制度、故障报修流程等,部分医院还引入了第三方维护机构提升专业水平。然而,管理实践中仍存在多重问题,管理体系碎片化,多数医院将公用设备设施分散在后勤、设备、基建等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责任边界模糊,例如供电系统与医疗设备用电保障的衔接管理常出现真空地带。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依赖经验判断而非科学评估,对设备老化程度、负荷承载能力等关键参数缺乏动态监测,如老旧建筑的电路负荷超标问题易被忽视,成为火灾隐患。信息化管理滞后,纸质化巡检记录、人工报修方式效率低下,事件数据难以整合分析,无法形成系统性改进方案。
二、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管理的核心环节与风险点
2.1 全流程管理环节
医院公用设备设施管理涵盖事前规划 — 事中控制 — 事后改进的完整链条。事前规划环节包括需求调研、选型论证、招标采购与安装调试,需结合医院业务规模、科室布局、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确保设备设施的适用性与前瞻性, ICU 区域的供电系统需配置双回路电源与不间断电源(UPS),以保障生命支持设备持续运行。事中控制环节以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为核心,涉及操作培训、日常巡检、预防性维护、故障响应等内容,要求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并通过巡检记录追踪设备状态。
2.2 关键风险点
在全流程管理中,以下风险点需重点关注:规划采购阶段:设备选型与医院实际需求脱节,如为高负荷科室配置低功率供电设备,导致跳闸频繁;招标过程中忽视售后服务条款,设备故障后维修响应迟缓;安装环节未严格验收,如医用气体管道压力测试不达标,投入使用后发生泄漏。应急管理阶段:备用设备与应急方案缺失,如未配置备用发电机导致突发停电时手术室设备停机;应急预案覆盖场景不全面,缺乏多部门联动演练,面对复合型故障时处置混乱;风险预警机制滞后,依赖人工发现而非智能监测,如锅炉水位异常未及时触发报警系统。
三、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管理的实践策略
3.1 组织架构与责任体系优化
建立医院 — 部门 — 岗位三级管理架构,设立跨部门的公用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牵头,成员包括后勤、设备、医务、护理、院感等部门负责人,负责统筹规划、资源协调与重大风险决策。下设专职管理办公室,承担日常巡检监督、事件上报受理、数据统计分析等职能,确保管理闭环。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享设备运行数据与临床需求,如每月召开 “设备安全与医疗需求对接会”,解决手术室精密设备对供电稳定性的特殊要求。
3.2 标准化管理流程构建
编制贯穿全生命过程的规范化文件,如《公共设施设备选型技术指南》《预防性维修操作指南》《不良事件通报制度与流程》等,细化规范各操作环节的质量规范时间节点,比如电梯每天晨检内容(噪音、平层准确度、报警系统)、每月检查内容、每年第三方验收的内容,形成工作日历。细化应急预案可行性,对停水停电、火灾等情景制定一键启动操作指南,具体细化各岗位人员责任落实到人、操作步骤和流程,定期进行科室间协作模拟场景实战演练。
3.3 信息化与智慧化手段应用
建设公用设备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巡检、设备报修、能耗统计,以设备数据物联网实时采集为手段,异常数据实时预警至对应责任人手机端。建设移动端 APP,满足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随时随地报告设备发生异常,通过上传现场图片、视频,记录事件,将事件的发生与处理的时效性降低,并能实现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掌握报修工单的接单时长、维修时长、材料消耗等。
3.4 人员能力建设与文化培育
健全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对后勤维修人员开展设备原理、操作使用、安全培训,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对医务人员开展设备设施安全正确使用的培训,将出现紧急情况应对方法作为重点进行培训;职工新入职培训增加公用设备设施安全培训,通过考试验证合格后,方可进入岗位。开展“安全文化月”活动,对设备设施安全类案例进行分析会、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加强全体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实现“人人都是安全管理员”。建立非惩罚上报系统,鼓励主动上报设备设施风险隐患,对及时上报设备设施风险隐患及时避免事故发生的员工表彰及奖励,消除“惧怕担责不敢报”的思想顾虑。
结语
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管理作为医疗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就是利用系统性思维解构“设备-人-管理”的协同困局。本文基于概念诠释指出了现行管理中存在系统碎片化、风险滞后识别、技术赋能缺失等问题,通过梳理全过程管理环节与主要风险点,就组织体制重构、流程规范、技术加持、文化培育提出了实践策略,今后随着智慧医院建设进一步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形成“预防-检测-处置-改进”的闭环模式,并向促进医院公用设备设施管理的“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提供坚实的硬质保障,为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供给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 华 柱 . 打 造 医 院 设 施 与 环 境 安 全 之 实 践 [J]. 中 国 医 院 建 筑 与 装备,2019,20(05):95-97.
[2] 王宇, 张桂蓉, 谭大兵. 医院公用设备设施不良事件管理实践[J]. 重庆医学,2018,47(25):3349-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