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王树永
身份证号码:370321197508150936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错综复杂的地下工程,施工难度与复杂度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面临诸多风险,如高处坠落、坍塌、火灾、机械伤害等事故隐患时刻威胁着人员生命安全与工程顺利进展。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施工应急救援体系,不仅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支撑,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关键构成
1.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如粉尘浓度传感器、噪声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实时监测施工环境与结构状态。结合气象数据接入,提前预知恶劣天气变化。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过往事故案例、施工隐患排查记录以及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指标超出阈值,立即启动预警,为后续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
2.应急响应流程:明确规定在接到预警或事故发生后的响应流程,制定详细分级响应制度。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如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设定对应的响应级别,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在不同级别下的职责与任务。从信息上报渠道、报告内容规范到指挥中心启动、救援队伍集结,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响应迅速、指挥有序,避免混乱延误救援时机。
3.救援实施环节:依据不同事故类型,组建多支专业救援队伍,涵盖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抢险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破拆、顶升、支护等抢险设备,针对坍塌事故迅速开展救援作业;医疗救护队伍携带急救药品、担架等设备,在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后勤保障队伍负责保障救援物资供应、设备维护等。各队伍协同作战,按照预先制定的救援方案,有序实施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4.恢复评估阶段:事故处理完毕后,及时开展恢复评估工作。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修复受损设施设备,组织专家对事故原因、救援过程、损失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性地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应急救援预案,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借鉴,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实现应急救援闭环管理。
三、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优化策略
1.组织架构完善:构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涵盖技术、安全、施工等多部门负责人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明确各成员在应急救援中的领导职责与分工,确保指挥权集中统一,决策科学高效。同时,在各施工班组设立兼职应急联络员,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组织网络,保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指令执行顺畅无阻。
2.资源保障调配: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根据施工项目特点与风险评估结果,足量储备消防器材、防护用具、急救药品、抢险设备等物资,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物资完好可用。制定物资紧急调配预案,明确在突发情况下物资的调配流程与供应渠道,如与周边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急需物资能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现场,为救援工作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3.技术支撑强化:引入先进应急救援技术与设备,如无人机用于高空侦察、热成像仪用于火灾寻人、生命探测仪用于废墟搜救等,提升救援精准度与效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模拟真实事故场景,让救援人员沉浸式学习救援技能,增强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四、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面临的挑战
1.信息沟通不畅: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嘈杂、区域广阔,事故发生时,信息传递易受阻。传统通讯手段,如对讲机,在复杂环境下信号易受干扰,导致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不同救援队伍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影响救援协同性,延误最佳救援时机,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人员专业性不足:部分施工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成员多为兼职,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面对复杂事故,如深基坑坍塌、大型塔吊倒塌,救援人员无法准确判断形势、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增加了救援风险,降低了救援成功率,难以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专业性要求。
3.协同联动困难: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多个参建单位,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分包单位等,在应急救援时,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从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到救援行动配合,存在诸多协调障碍,无法形成强大救援合力,削弱了应急救援体系整体效能。
五、应对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挑战的策略
1.建立高效信息沟通平台:引入基于 5G 等新技术的智能通讯系统,搭建施工现场应急通讯专网,确保信号稳定、传输高速。利用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实现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实时视频连线,救援人员位置实时共享,信息交互便捷高效。同时,配备备用通讯手段,如卫星电话,防止主通讯系统失效,保障信息沟通顺畅无阻,提升应急救援指挥效率。
2.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制定系统全面的应急救援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救援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包括急救知识、抢险技能、事故模拟演练等。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救援要点,提升救援人员专业素养。建立应急救援人员资质认证制度,要求救援人员持证上岗,激励其不断学习提升,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具备过硬专业能力。
3.完善协同联动机制:成立由各参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联合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在应急救援中的权利与义务,签订协同联动协议。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施工安全信息,共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在事故发生时,依据预案迅速联动,实现信息、资源、人员无缝对接,凝聚强大救援合力,提升应急救援协同效能。
六、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应急救援体系作为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防线,涵盖风险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实施与恢复评估等核心环节,虽面临信息沟通、人员专业性、协同联动等诸多挑战,但凭借科学的体系构建、优化策略以及完备应对举措,可有效突围。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应急救援体系将不断进化完善,为建筑工程施工保驾护航,推动建筑领域迈向安全、高效发展新征程,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与工程项目顺利收官。
参考文献
[1] 严川杰. 巨项目施工现场应急避难场址设置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 四川:西华大学,2022.
[2] 王亚敏.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失效研究[D].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2016.DOI:10.7666/d.D01073069.
[3] 李守欣,路以磊.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安全与危险预防研究[J]. 数字化用户,2024(24):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