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玛依拉·哈不力
654223********0047 , 832100
摘要:本研究针对水利工程领域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构建了系统化的安全防护体系。研究通过对水利工程安全风险源进行全面分析,识别了自然、技术及人为三大类风险因素的影响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适合水利工程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量化了各类风险的危害程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集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和管理流程为一体的安全防护总体架构,并详细阐述了结构安全保障、物联网监测预警、智能应急响应等关键技术措施。研究成果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推动水利工程安全防护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安全风险评估 防护体系 监测预警 应急管理 物联网技术
1. 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1 水利工程安全风险源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关乎经济、生态与民生。随着工程规模扩大与结构复杂化,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复合化特征,风险识别与管控面临挑战。
水利工程安全风险可从自然、技术、人为三维度分析。自然因素如极端气象、地质灾害等不可控因素,会改变工程受力或超出设计参数,威胁安全。技术因素涵盖设计缺陷、材料老化等,在长期运行中形成隐蔽隐患。人为因素则表现为管理不健全、操作不规范,施工阶段临时用电管理问题突出,如配电防护不到位、线路敷设混乱等,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此,需建立临时用电标准化防护流程,实施专人管理与定期检查。
风险传播路径分析是关键环节。水利工程风险呈链式传递,单一风险源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地质条件变化会致渗漏加剧、结构稳定性下降,最终诱发工程失效。构建风险传播网络模型,明确触发机制与影响范围,可实现风险源早期识别与精准定位,为后续评估防控提供依据。
1.2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
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评估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与评估体系,以保障风险管控精准有效。当前评估技术路线涵盖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与处置四个核心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在此基础上,评估指标体系涉及工程结构安全性、水文条件变化、运行管理水平等多维度因素,各指标间存在复杂耦合关系,需系统化综合分析。
传统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方法依赖专家经验,如德尔菲法等,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初步评估;定量方法则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风险,如蒙特卡洛模拟等,能提供精确风险值。随着工程环境复杂化,单一方法已难满足需求,需将两类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定性验证”的综合流程。
面对数字化转型,风险评估模型不断创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模型可动态识别与预测风险,贝叶斯网络等概率图模型可描述风险间的复杂关联。这些先进模型提供精准风险量化结果,推动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
2.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2.1 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架构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构建需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基础,融合多学科技术方法,形成一体化屏障。设计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理念,通过层级化架构确保各防护单元无缝衔接。体系组织架构涵盖决策层、管理层与实施层,以权责明确、上下联动实现全方位覆盖,在工程结构、运行及周边环境安全三维度构建立体防护网络。
技术支撑体系采用物联网为核心的三级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智能应用层。感知层由传感器网络组成,实时采集关键参数;网络传输层建立稳定数据通道;智能应用层整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风险智能识别与预警。借鉴电力系统安全理念,创新引入隔离开关接触盒与地线盒联动设计,提升电气安全水平。
管理流程上,体系构建“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防控措施—应急响应—效果评价”闭环管理链条,使安全管理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强调各部分协同性,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与功能互补,打破“信息孤岛”,提升系统应对复杂风险情境的能力。
2.2 安全防护技术与措施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依托先进可靠的技术支撑。针对水利工程面临的多元化安全风险,创新型防护技术在结构安全维护、实时监测预警及快速应急响应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边坡稳定性防护领域,可调节式边坡防塌方装置通过防护架与收纳槽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快速部署与形态调整的功能,大幅提升了地质多变区域的边坡防护效能。该装置能够根据边坡角度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有效防止山体滑坡和塌方对水利设施造成的破坏。
智能围栏系统的应用标志着水利工程安全防护迈入智能化阶段。这种系统采用定位机构与传动机构的协同控制方式,构建出能够适应地形变化的动态防护屏障。集成的传感器阵列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围栏周边环境参数变化,还能检测到异常入侵行为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当检测到风险信号时,系统会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远程报警、自动记录与通知管理人员等一系列措施,极大缩短了从风险识别到应急响应的时间间隔。这些智能防护技术的应用,使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络。
3.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的实践案例
3.1 安全防护体系的效能评价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效能评价需建立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防护措施进行客观评估。在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中,防护体系效能评价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高地震烈度、深厚覆盖层等复杂地质条件的特点,建立了动态权重调整机制,确保评价结果既符合工程实际又具备科学指导性。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新疆最大的水利工程,承担着防洪、发电、灌溉及生态保护等综合功能,其安全防护体系的实施效果具有典型代表性。该工程通过在高边坡、高坝及复杂水文条件下开展智能监测系统与结构耐久性测试,验证了防护系统在不同季节和极端水流条件下的适应性。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数字化控制平台,实现了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智能分析,将泄洪洞与发电机组关键设备的故障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以内。这一成效得益于智能传感器网络与加固结构的协同设计,以及鱼类增殖站、升鱼机等生态防护设施的集成应用,形成了“结构安全-生态屏障-智能响应”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
3.2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体系正由传统被动防护迈向主动智能化防控。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其突破传统局限,呈现数字集成化与智能协同化特征。
智能通信车载系统在水利工程防护中价值凸显,构建的空地一体化应急响应网络,提升了灾害应对能力。该系统可远程监控、实时通信,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连接,为防汛抢险等应急工作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瑞坤,卢德梅,佘时运.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4(11):3.DOI:10.3969/j.issn.1673-8241.2014.11.008.
[2]孙祥鹏,廖华春,肖尧轩,等.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 47(1):3.DOI:CNKI:SUN:GSSJ.0.201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