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张玮嵩
身份证号码:230303199211124337
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行业共识,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 “大户”,其转型迫在眉睫。绿色建筑理念以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能、环保、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为建筑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1 应用普及程度
近年来,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普及程度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市场分层。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凭借政策扶持与产业基础优势,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比例已超 30‰ 。从建筑类型来看,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是装配式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而市场化商品住宅因成本顾虑,应用积极性相对较低。此外,装配式住宅在多层、小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更为成熟,超高层建筑的装配式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
1.2 应用成效
装配式住宅在节材方面表现为:预制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与传统现场作业相比减少 70% 以上的建筑垃圾,降低 70% 以上的粉尘、噪音污染,通过构件工厂化加工,保温隔热材料使用效率提高;在节能方面表现为:建筑能耗比传统住宅建筑降低 25% ,某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测数据表明;装配式施工表现为:通过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装配式施工的工效平均可节约工时 30% ,满足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劳动力短缺的需求;在提高质量与保证质量方面的表现是:装配形式的构件生产环境,实现了对构件尺寸误差的控制,控制在 ±2mm 以内,提高了构件结构的精度和防水、防渗的性能。
1.3 存在的问题
技术层面,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技术不够完善,如预制构件的钢筋连接的可靠性有待提高,从而带来结构整体性的风险。防水密封技术不完善,存在外墙渗漏的风险。在成本方面,预制构件生产规模不大,造成单位成本过高;运输距离导致物流费用增加,测算数据显示 200 公里以上的运输,就会造成构件成本提升 15%-20% ;质量控制管理不完善,部分项目由于现场装配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带来构件拼接缝隙不符合要求等质量问题。产业链协同效率不够,出现设计、生产、施工不同环节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状况,容易造成设计变更与生产脱节等现象。
二、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应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技术层面
技术攻关不够,主要体现在装配式住宅技术相关的企业技术研发较多,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较少,导致一些关键的技术成果如连接技术、防水技术等方面研发缓慢,技术标准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定出国家与行业标准的相关规范,此外国家相关的规范与各地方规范仍有冲突,比如在预制构件的尺寸规格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进而限制预制构件建筑相关产业的规模化推进。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很难在产业中形成示范项目,从而让相关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2 成本层面
构件工厂化生产规模不足,单家工厂年生产量小于 10 万 m3 的工厂占比超过 60% ,成本高;产业链不完备,少数地区缺乏配套的模具制造、运输服务企业,提高企业综合成本;金融机构助力不够,装配式项目一般融资利率比传统项目增加 1~2 个百分点,增加企业融资压力;造价核算体系不完善,未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纳入考量,产生初期成本敏感问题被放大的现象。
2.3 管理层面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备,现有验收规范着力于构件检查,对于连接节点等隐蔽工序检测方法落后。项目管理模式落后,传统总分包项目管理方式很难满足装配式建筑协同需
求,设计、生产、施工单位责任边界不清晰。专业人才欠缺,装配式建筑设计师、施工管理人员缺口高达 30% 以上,并且缺少培训系统,致使施工过程管理粗放。
2.4 政策与市场层面
政策支持程度不够,政府的一点补贴扶持政策门槛很高,或者是只有在示范点才有,不易在全行业推广普及。政策标准滞后,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社会认可度不高,客户对装配住宅的抗灾能力、居住质量有顾虑,很难得到开发商的大力推销。房地产开发商逐利短期效应显著,多以传统作业降低前期投入的经济效益。
三、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培育产学研创新体系,以政府主导组建装配式建筑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技术攻关,重点攻克连接技术、防水技术、智能装配技术等,推广套筒灌浆连接、预应力连接等连接方式,提高结构安全性。加快技术标准修订,制定全国统一的预制构件尺寸、接口标准,促进建筑构件通用化。设立新技术应用专项资金,对采用新技术应用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资金,降低企业应用成本。
3.2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促进部品生产规模化,给予土地、税费支持,培育 30 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合理规划产业链,积极建设主要城市群区域性生产基地,减少运输距离。转变资金支持方式,设立装配式专项低利率基金,可以将预制部品进行库存抵押融资。改进成本计算方式,考虑节能效益以及运营成本,向全寿命周期角度引导企业经营思路。
3.3 强化质量管理与监管
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预制构件的生产、运往工地,直到安装过程的全过程信息化,以便出现问题可以追溯。研制和应用智能化的检测仪器,借助 BIM技术、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提高预制构件节点连接、构件拼装的检测水平。实施工程总承包(EPC)模式,落实设计、生产、施工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责任,加强协同管理。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开展合作,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开展企业在职员工技能培训认证。
3.4 优化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对装配率符合规定的装配式建筑,政府土地出让过程中应将装配式建筑指标写入土地出让条件,对满足相关要求的项目给予建筑面积奖励、税收返还等政策支持;尽快形成《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标准》,为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利好。
结语
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是在绿色建筑的思潮下发展的,施工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推广难、技术难题多、造价高等问题,需要着力发展相关技术,并逐渐落实政策等方面支持及产业链的同步发展,以期促进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顺利发展,在未来,还需努力实现将绿色建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技术完善、高效的产业应用,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 川 . 基 于 绿 色 建 筑 理 念 的 装 配 式 住 宅 施 工 技 术 应 用 研 究 [J]. 居舍,2025,(13):38-41.
[2]张清锋.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18):111-113.
[3] 李光, 刘伟. 绿色建筑理念在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陶瓷,2022,(0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