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张欢

身份证号码:371523199506021683

引言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 “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自动化技术已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及智能化体验的需求持续提升,传统制造模式与产品功能已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一、智能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核心技术分类

智能自动化技术融合多领域前沿科技,构筑起汽车工程革新的技术基石。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赋予汽车 “思考” 能力,例如自动驾驶系统借助深度学习模型识别道路标识、预测行人轨迹;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助力车辆实时感知周边环境,实现自动避障。自动化控制技术依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传感器网络,精准调控汽车生产流程与运行状态,如汽车生产线的 PLC 系统可根据预设程序协调机械臂完成焊接、组装任务;压力、温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动力系统参数,保障运行稳定性。物联网技术打破数据壁垒,车联网实现车辆与云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支持远程诊断、OTA 升级。

1.2 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领域经历从机械自动化到智能互联的蜕变。早期以机械臂、自动化流水线为代表,实现生产环节的初步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数字化仿真与控制系统提升设计精度与生产效率。如今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开启智能化新阶段。未来技术将呈现多维度融合趋势,AI 与 5G 的结合使自动驾驶数据传输更实时高效,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边缘计算技术减少数据云端交互延迟,提升车辆本地决策能力。量子计算有望突破传统算法瓶颈,加速复杂交通场景的建模与优化。绿色化与可持续性将成为技术发展重要方向。

二、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2.1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开发。智能自动化改变了汽车设计开发的方式,虚拟建模优化设计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 技术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汽车碰撞试验、风阻风噪等研究,降低了物理试验的频率,缩短开发时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设计方案智能优化,可以从以往搜集积累的大量历史试验数据中发现上乘的设计方案,并且充分考虑汽车用户需求情况,为其提供多种设计方案,经过算法智能化的对比和优化,帮助汽车设计人员进行方案选择;利用多专业协同设计系统平台,将以往分布在不同专业的工程师通过实时共享设计方案,利用智能自动化的协同工具进行方案设计的实时共享,减少沟通过程带来的设计歧义,提高开发设计效率。

2.2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汽车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发展。智能工厂、汽车生产线应用机器人技术,汽车机器人自动焊接,机器人识别车身焊点后,运用先进运动控制技术,自动完成焊点焊接,相比人工焊点焊接质量稳定性更高,效率是人工自动化水平的几倍;喷涂机器人根据车身形状,传感器自动识别车身形状,进而识别喷涂路径和涂料涂覆量,减少涂料浪费,同时提高汽车表面喷涂的漆面质量水平;自动化的柔性生产应用自动化控制装置,适应生产不同类型的汽车类型,在短期内灵活、高效地完成产品种类的调整,实现灵活变型;机器人自动化的质量检测与分析应用机器视觉装置与高清的摄像装置,以及图像识别算法,能在一瞬间识别车身零部件表面的缺陷情况,比如划痕,或尺寸偏差的缺陷问题,缺陷检测速度能在毫秒内完成;自动化在线的检测系统,实现在线生产质量检测装置的运行、监测和控制,并在出现偏差参数时,自动报警,并调整纠正措施,确保自动化系统能持续监控在产汽车产品的所有质量检验。

2.3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产品功能中的应用

智能化的产品功能都需要智能自动化技术作为支撑。针对自动驾驶这个热点领域的研究,实现从 L2 级辅助驾驶至 L5 级完全自动驾驶,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对环境进行感知,结合 AI 算法实现对路径规划与决策控制,能够完成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等功能。智能座舱构建出沉浸式的交互场景,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准确解读用户的指令,掌控导航、娱乐系统。手势控制、面部识别技术推动智能交互场景的便捷化以及智能性。车联网让车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将车辆的行驶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上,接收交通状况等信息,并在车内对用户使用的软件进行更新,还能够实现车辆故障的远程诊断和预警提醒。

三、智能自动化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技术层面

在技术层面,智能自动化技术仍存在多项亟待突破的瓶颈。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尤为突出,尽管传感器与算法不断迭代,但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仍可能导致感知系统失效或决策失误。智能系统的数据隐私保护与网络安全风险日益严峻,车联网技术使车辆成为数据交互节点,一旦黑客入侵,不仅用户的行驶轨迹、生物特征等隐私数据面临泄露风险,还可能远程控制车辆,危及行车安全。不同智能系统间的兼容性不足,硬件接口与软件协议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设备互联困难,限制了技术协同效应的发挥。

3.2 成本与市场层面

成本与市场接受度是智能自动化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技术研发与设备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自动驾驶系统的高精度传感器单价可达数万元,企业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算法研发、路测验证。智能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同样耗资巨大,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采购与维护成本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在市场端,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不足,部分用户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存在疑虑,更倾向于传统驾驶模式。智能座舱等功能的实际使用频率较低,用户认为其操作复杂且性价比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资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导致技术应用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进一步推高成本。

3.3 政策与法规层面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制约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相关法规标准滞后于技术创新速度,各国对自动驾驶的法律定义、责任划分存在差异,跨地区、跨国界的法规协调困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规则、道路基础设施不同,自动驾驶车辆在跨境行驶时,面临法规适配难题。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企业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引,容易引发合规风险。

结语

智能自动化技术深度渗透汽车工程各环节,显著提升研发效率、生产质量与产品智能化水平,成为行业转型关键力量。但技术可靠性、成本控制及法规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发展。随着技术创新突破、成本逐步降低与政策体系完善,智能自动化技术将持续赋能汽车工程,加速行业向绿色、智能、安全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任志强.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4,(22):17-19.

[2]马天福,王月皎,康靖鑫.智能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24,(2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