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路径研究
刘增林
阿坝州科技交流普及中心
对高原民族自然资源的科学传播,是帮助公众了解自然资源,意识到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工作,当地宣传、科研、科普等部门应当联合构建科学传播体系,以丰富的科普活动,强化公众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并且了解如何合理开发、如何强化保护,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当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的必要性
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能够以科学视角,帮助公众意识到针对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并且强化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此满足当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1.1 强化公众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意识
通过构建科学的传播体系,是帮助高原民族地区公众形成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意识的关键措施,虽然高原民族地区公众具备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经验 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缺乏保护意识,而科学传播体系则能够通过讲解高原资源的形成机制、 各要素 存关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公众了解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可持续开发技术,以此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1]。
1.2 宣传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就
通过科学传播体系建设,也能宣传当地的自然资源保护以开发效果,让公众看到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以及合理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以此增强公众对保护开发公众的认知,同时也能获得公众的监督,以及起到吸引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外部资源投入的作用,满足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路径
为提高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效果,当地宣传、科研部门应当联合构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科学传播体系,并制定完善的科普计划,满足针对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宣传的需求。
2.1 强化科普基地建设
建设专业的科普基地是保障科学传播体系的基础,当地相关部门需要结合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特色与民族文化元素,明确科学基地建设主体,确保在基地建设中可以融入本地典型的地质地貌、生物资源等科学知识,让公众能通过参观科普基地获得与当地自然资源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拓展科普基地的多元功能,除常规展览外,基地要增加互动体验区与实践教学区,提供模拟资源保护操作、观测生态变化等实践项目,通过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强化公众对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认知,增强科学传播效果。
以为例,在推动当地自然资源科学传播时,中心于2024 年上半年组织当地 13 个县市成功申报四川省涉藏地区特色科普基地,另成功申报2 家四川省科普基地。同期,中心召开了科普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为2023 年成功申报的39 家涉藏地区特色科普基地授牌,明确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科普能力等要求。在强化科普基地建设后,各基地在2024 年上半年开展线下科普活动1000 余次,参与人次超 2 万,发放资料4000 余份,并且在科普基地中增设展览区与科普图书角,推广青稞、牦牛等特色种养殖技术。
2.2 加强科普人才培训
打造一支专业的科普人才队伍也非常重要,科普中心应当组织当地的科研、教育、宣传人员、志愿者构建一支科普团队,并结合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特色与公 认知特点定制培训课程,提高科普队伍对本地地质、生物等资源科学知识的认识,并且通过实 组织调研等方式,将自然资源知识点转化为符合科学传播需求的内容,强化科普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科普能力。此外,队伍还需要为科普人才提供长效支持机制,定期开展进阶培训更新知识体系,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 满足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持续开展的需求[2]。
以为例,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于2024 年 3 月九寨沟县培训科技明白人 53 人,并在5 月联合黑水县培训71 人,同时还深入村寨现场培训 40 余人,实现了花椒、中药材、藏香猪等当地特色自然资源种养殖技术的普及。2025 年5 月,中心开展了“天府科普使者”能力提升培训,共95 名学员参与,在培训中中心邀请了高校教授讲授科普传播技能,为推动自然资源科学传播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重要帮助。
2.3 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专业的科普宣传活动是科学传播工作落实的关键,科普中心需要结合高原民族地区公众生活场景,设计接地气的科普活动,例如可以在传统节庆、农忙时节开展活动,利用民族语言宣传、图文展板、短视频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知识的认知,以此强化科普宣传效果。在科普宣传活动设计中,则可以通过生态知识竞答、民族特色科普手工制作、自然资源开发现场和工厂参观、保护区参观等措施,增强公众的体验感,让公众能够在沉浸式强、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了解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显著成效,增强科普公众的渗透力。
以为例,中心为推动当地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科学传播开展了多项宣传科普活动,在 2024 年3 月举办科普活动月中,中心发放了森林草原防火、 护等科普资料6100 余册、物品2800余件,全州共办活动 15 场次,培训农牧民8630 人次,而在5 月科 动周的活动中,共发放相关资料 7400 余册、物品3100 余件,全州办活动14 余场,送科技到基层22 次,为强化科普效果提供了重要帮助。
2.4 促进科普工作下基层宣传
下基层宣传是拓展科普范围、强化科普力度、保障科普实效性的关键,科普队伍应当通过与基层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 自然资源保护 开发利 作存在的困惑,并结合公众所需制定针对性的科普计划,例如开展自 展自然资源保护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计划, 层宣传效果,科普队伍在完成科普后还可以与各部门合作,为当地公众提 的机会,例如鼓励基层公众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志愿岗、与公众合作构建自然资源开发产业链等,确保科学传播能切实满足基层公众需求[3]。
以为例,2025 年 1 月12 日至18 日,阿坝州以州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联合州科技局及相关单位,在高原民族地区的阿坝县茸安乡安坝村、贾落镇及小金县美兴镇、宅垄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暨法律政策宣传活动。活动针对当地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科学传播需求,准备了《牦牛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等15 类种养殖技术科普丛书4000 余册,将自然资源相关科学知识与技术送到基层群众手中,有效助力高原民族地区群众提升生产技能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科学认知。
3、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强化对高原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等工作的科普宣传,当地应当构建科学传播路径,通过建设专业的科普基地、人才队伍,以及开展科普活动、下基层宣传活动等措施,构建针对性强、覆盖面光的科学传播路径,为强化公众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实现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深入基层见实效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黑土地保护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J]. 黑龙江国土资源,2024,22(05):2-5.
[2]韩超.打造精彩的“自然资源”宣传盛宴——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宣传纪实[J].浙江国土资源,2024,(03):47-48.
[3]彭小云.如何利用新闻宣传引导自然资源的保护[J].中国报业,2023,(04):170-17
作者简介:刘增林(1992 年6 月),男,藏族,四川小金,学士,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自然资源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