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措并举,助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作者

詹楚萍

潮州市湘桥区阳光实验学校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对学生的思维拓展、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均有着深远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数学课程致力于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以下三个维度: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思索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现实世界。” 不过,在实际教学实践里,怎样高效地培育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一、丰富学习情境,构建良好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于空间中物体或图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等关系的认知。教师若要助力学生构建空间观念,需明白丰富学生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让学生直观认识空间物体的特性。比如,在 “ 包装盒 —— 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构造,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牙膏盒。随后,安排学生扮演物品整理员,对牙膏盒进行拆解与整理。在此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牙膏盒从立体转变为平面时发生的变化,还可以数一数长方体的棱数与面数等。待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长方体、正方体分解的 flash 动画。这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仔细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进而熟悉它们的特征。在这些学习情境的支撑下,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学生理解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知晓了长方体中哪些面相同,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什么等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形成了立体学习的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空间观念的构建。

二、优化计算教学,发展学生运算素养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属于主要授课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计算具备抽象性与过程性的特性,这也使得它成为数学教学里的难点所在。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面临理解困难以及计算出错等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强化对计算定理的解释与讲授,让学生清晰知晓计算的具体流程和解题思路。

以“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为例,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将总数平均分。以倡导健康生活的背景为例,小李计划用4 周时间跑完22.4 千米,求小李平均每周需跑多少千米,学生列出算式 22.4÷4. 。从竖式计算的角度来看,学生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先用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2 除以4, 22÷4=5…2 ,这里的5 写在商的个位上。此时得到余数 2,这个 2 表示 2 个一。接下来,要把被除数的小数部分4 落下来,与余数2 组成24,但这里的24 实际表示24 个十分之一(因为4 在十分位上)。继续用24 个十分之一除以4, 24÷4=6 ,这个 6 表示 6 个十分之一,所以要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在整个计算过程中,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得出的计算结果才准确无误,最终结果为 5.6 。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

三、引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应用素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整体上相对基础,众多教学案例源自实际生活,这为引入生活化实例提供了有利契机。在这个时期,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十分有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够联想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进而更直观地理解知识。鉴于此,教师应挖掘数学教材里涉及的生活实例,比如分数教学中的分蛋糕、几何教学里的家具、货币教学中的购物等,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以 “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为例,教师一开始可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入生活实例,比如:“ 生活中,小红过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蛋糕,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了 4 份,爸爸、妈妈、小红各吃了一块,那么总共吃了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 借助这一生活实例,学生能自然联想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产生认知上的共鸣,对蛋糕被分成的份数以及剩余份数有全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生活实例中每个分数所代表的意义,例如:“ ① 一张报纸的 ¼ 版面用于广告宣传;② 班级里有 ¼ 的男生喜爱打篮球; ③ 有专家表明,取消塑料袋无偿供应,全国塑料袋使用量能减少 2/30 。” 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助力下,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效。

四、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数感素养

操作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从抽象走向直观的认知桥梁。教师可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借助教具来演示数量关系,通过图形拼摆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等。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切实体会数的变化以及空间的构建过程,进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在操作体验的进程中,学生对于数与形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其内在联系。这一过程为学生数感的发展注入了充足动力,助力数感如同茁壮成长的花朵,绽放出绚烂光彩。

以 “ 运算律”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小棒作为教具,开展操作体验活动。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摆出两组小棒组成的长方形,其中一组每行有 5 根小棒,共 3 行;另一组每行有 2 根小棒,同样是 3 行 。此时,让学生分别计算两组小棒的总数。一种计算方法是先算出每组小棒的数量,再将它们相加,即 5× 3+2× 3 ;另一种方法则是把两组合并,先算出总行数,再乘以每行的小棒数,即( 5+2)×3 。学生通过实际的摆放与计算操作,能够直观地发现两种算法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进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数量的小棒再次进行验证。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学生将抽象的运算律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感知,深入领会数与运算之间的紧密关系,为自身数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属于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采取多种举措。教师可借助丰富学习情境、优化计算教学、引入生活实例、注重操作体验等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持续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钱 海 燕 . 聚 焦 深 度 交 流 提 升 数 学 素 养 [J]. 中 小 学 班 主任,2025,(12):61-63.

[2]祝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11):39-41.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研究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5YQJK1217 )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