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活动体验价值对基层群众持续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作者

陈红英

四会市东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广东四会 526200

引 言:

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过剩与参与率低迷并存的现实矛盾下,广东省某街道通过“非遗工坊”“社区剧场”等特色项目实现年均参与人次提升,揭示体验价值优化的实践意义。现有研究多聚焦大型文化场馆,对基层文化活动特有的情感联结与社区嵌入特性关注不足。本文构建“体验价值—满意度—持续参与”的本土化分析框架,为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提供新视角。

一、体验价值的多维构成及其基层特性(一)功能价值的社区适配性设计路径

功能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基 众的生活轨迹与实际需求,例如针对老年群体早起买菜的生活习惯,将健身类活动设置在早 华华 常生活节奏;而面向双职工家庭的亲子手工坊则应安排在晚间七点 种时空适配策略如同齿轮精密啮合,显著降低参与的时间成本门 广场舞教学为例,通过设立领舞员示范完整动作、小组长分解 导机制,使零基础参与者在特定周期内能熟练掌握整套舞蹈。此类设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得会、跟得上”的实用价值,为持续参与奠定能力基础。

(二)情感价值的邻里共生效应生成逻辑

情感价值的核心在于激活社区记忆基因与重构代际互动场景。采用方言采茶戏重现本地历史事件时,应精选三代人共同经历的集体记忆题材,比如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筑水库的夯土号子融入剧目,让老者眼含泪光重温青春岁月的同时,引导青少年触摸祖辈的奋斗脉搏。 手作活动中需植入代际协作模块,如祖孙合作制作竹编灯具时,要求长者口述“ 用竹笼捕鱼 的生活智慧,孩童负责 LED 灯串的现代装配,这种跨越时空的协作不仅传递技艺,更在指尖触碰间完成家族情感的隐秘传承。当社区广场上响起三代人合唱的改良版渔歌,其凝聚的情感纽带远比单纯技艺传授更具持续吸引力。

(三)探索价值的本土化表达实现策略

探索价值的释放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的转化通道。 非遗技艺传承应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例如将藤编技艺解构重组为手机支架制作课程, 提下 引导学员根据手机型号调整框架结构,使古老技艺自然融入数字生活 作—共生”的完整链条:文化专员首先深入街巷收集龙舟赛事的 事改编成《榕树下的龙舟饭》情景剧,最终由居民在端午文化节本色出演自家往事。这种从生活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化表达,既满足群众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追溯渴望,又赋予传统以生生不息的演进活力。

二、基层文化服务的体验优化策略

(一)场景化设计原则

在空间功能重构层面,关键在于将文化场所转化为具有磁吸效应的社区生活枢纽。当我们将社区书屋的阅读区域与非遗工坊进行物理融合时, 让村民在借阅图书的间隙能观摩匠人打磨玉器的过程,这种无意识 时需激活闲置空间的复合价值,把村委会闲置的仓库改造为“ 村民路过时顺手捣制青团的行为,自然转化为节气民俗的活态传承。这种设 化种子,使群众在完成生活刚需时同步完成文化参与。

时间节点的选择必须尊重农耕文明的基因记忆与文化节律。针对水稻种植区的双抢时节,将健身活动调整为黄昏时分的稻田广场舞,劳作归来的村民踩着湿润的泥土起舞,既缓解肌肉酸痛又形成独特的田间艺术景观。对传统节庆的活化则应建立“预热—高潮—延续”的时序链,如中秋烧番塔民俗活动中,提前两周在祠堂开设陶坯制作工坊供村民自制塔模,节庆当晚用众人制作的陶塔燃篝火,后续将烧制的陶片刻上参与者姓名嵌入村道铺设。这种贯穿节庆周期的深度参与模式,让时间维度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

场景元素的配置需达成感官唤醒与行为引导的精密平衡。在戏曲进乡村活动中,用甘蔗林环绕临时戏台形成天然背景幕,让《荔枝颂》的唱腔与沙沙作响的蔗叶共鸣,观众席则铺设装有本地碎玉的竹簸箕,村民落座时脚下玉石碰撞的清脆声响,无形中强化对本土玉文化的认同。亲子手工区设置双层操作台,下层供孩童用古法造纸制作灯笼胚,上层供家长雕刻玉器纹饰配件,最终组合成可带走的玉纸灯,这种空间叙事让代际协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产物。

(二)参与式共创机制

参与式共创机制的本质在于重构群众与文化服务的主客体关系,通过建立系统化的赋权通道使基层群众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具体实践需构建从创意萌芽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在保障文化导向正

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释放群众的创造性潜能。

在内容创生环节应建立分级提案制度,设立社区文化议事厅作为常设平台,每月固定日期由文化专干轮值接待居民提案。当居民提出“重绘老街商铺招牌”这类具体构想时,文化站首先组织可行性论证小组(含非遗传承人、美术教师及商户代表),针对方案的本土文化契合度与实施条件进行评估。对通过初审的提案启动资源匹配程序,例如为老字号店铺复兴传统匾额制作技艺的提案,配套提供书法导师、木工坊场地及小额物料补贴。在实施过程中推行“1+N”伴跑模式,每个落地项目配备一名专业文化指导员与多名志愿者,既保障创作方向符合文化传承要求,又确保技术难点得到及时解决。

成果转化机制需打通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循环通道。对具有可持续性的创作成果,如村民集体创作的《绥江渔汛图》长卷,通过镇级文化展廊进行首展后,纳入乡村旅游伴手礼开发体系,由本地文创企业承接衍生品制作与销售,所得收益按创作者贡献度进行分配。对具备教育价值的原创内容如“古法造纸童谣”,经专业改编后植入中小学乡土教材,使群众创作升格为地域文化传承载体。尤其需建立创作成果的数字化存档库,通过扫码即可查看每件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与参与者心声,使无形的情感价值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资产。

持续激活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可见的成长轨迹。实施文化信用积分体系,将居民参与提案策划、技能贡献、活动组织等行为量化为信用值,全年累计达标者可兑换非遗体验工坊的深度学习名额[2]。建立创作人才进阶培养通道,在广场舞队伍中表现突出的编舞骨干,经推荐可进入市文化馆专业编导培训班深造,其结业作品直接纳入“四季村晚”备选节目库。通过定期举办社区文化博览会,集中展示由居民自主策划的微型展览、即兴戏剧等非标化成果,让参与式创作成为社区公共生活的常态化表达方式。

(三)数字化赋能路径

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弥合文化供给端与群众需求端的时空错位,构建全时段、可触达的参与通道。其价值实现需遵循“降低接触门槛—深化体验层次—延长价值周期”的递进逻辑,使数字工具真正服务于文化体验的本质提升而非流于技术展示。

在活动预热阶段应建立精准需求捕捉系统,利用镇街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留言分析功能识别高频关键词[4]。当发现某村老年群体反复询问“玉雕工坊能否白天开课”时,文化专员即时启动时段调整程序,将原定晚间课程平移至工作日上午,并同步推送方言版操作视频至村民家庭微信群。针对空心村留守人群智能手机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语音播报+按键选择”的简化版活动报名系统,村民通过固定电话按提示音选择课程编号即完成登记,次日由文化志愿者上门确认。这种基于现实数字鸿沟的分级触达设计,确保信息渗透至最末梢的神经单元。

活动实施环节需打造虚实交融的沉浸式场景。在非遗传承类活动中植入“双师直播”模式,主会场由玉雕传承人演示开坯取料的关键手法,同步在村居活动室设置辅讲点位,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师傅指尖的微妙力度变化,使分散在各村的学员可通过电子屏观察毛孔级细节。针对无法集中参与的特殊群体,开发手机端互动程序——当独居老人参与线上茶油鸡烹饪课时,点击屏幕即可360°旋转观察灶台火候状态,滑动调节钮能模拟翻炒力度反馈。这种突破物理限制的临场感构建,使数字参与不再是现实活动的廉价替代品。

后续价值沉淀关键在于构建情感存储器。每次活动结束后生成专属数字档案,不仅包含标准影像记录,更通过智能剪辑自动生成“个人高光时刻”:广场舞新学员首次跟上节拍的15 秒片段,祖孙合作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快放,这些承载情感价值的碎片经加密处理后生成个人收藏码[5]。当村民在家庭聚会时扫码回看孙辈朗诵古法造纸童谣的影像,文化记忆便自然融入家庭叙事。建立线上社群的长效运维机制,将直播中的即兴戏腔对唱转化为手机铃声素材库,把书法教学中的运笔轨迹开发成触屏临摹程序,使短暂的文化体验延伸为日常生活的文化滋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前文研究验证满意度在基层文化场景中的不完全中介效应,揭示了“功能—情感—探索”价值的三维驱动模型。建议通过建立居民文化需求图谱、开发体验价值评估工具包等具体措施,实现从“单向输送”到“价值共生”的服务转型。

参考文献:

[1]郭海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以菏泽市为例 [J]. 文化月刊, 2025, (07):74-76.

[2]赵丽.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筑梦路 [J]. 文化产业, 2025, (19): 43-45.

[3]廖筱逊.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导机制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 (12): 1-3.

[4]李雪梅. 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探讨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24): 96-98.

[5]常艳.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管理措施研究 [J]. 新传奇, 2024, (47):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