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刘佳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50031
引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乡村教育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涵养乡土文化根脉、培育新型农民与乡村建设者的重要使命,然而当 普遍存在 离土化 课程内容与乡土生活脱节,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家庭与社区育人功 体系尚不健 了教育对乡村发展的支撑作用。探索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的协同推进机制,即整合政府、学校、社区、 家庭及社会力量,形成目标同向、资源互补、运行高效的育人共同体是破解困境、实现乡村教育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本研究致力于探寻其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现实困境: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乡村学校难以与城市教育同质化
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料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距,校舍陈旧、设备匮乏、图书稀缺使得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步履维艰。 且优质师资的持续流失与补充困难,乡村学校常陷于师资匮乏或结构性短缺的泥淖之中, 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狭窄 队伍稳定性堪忧。即使有外部资源零星输入,也常因缺乏系统整合与持续维护,难以真 的有机养分,资源分配上的巨大落差非一朝一夕形成,亦非单点发力可解,它从根本上 追求教育品质的可能性,使得“同质化发展”近乎奢望。乡村教育的天平长久倾斜,其内在活力被无形削弱,形成一种难以突破的循环[1]。
(二)课程内容脱离乡土——“在地化”元素不足
当下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过程,与儿童脚下的土地、日常的生活体验存在着令人忧心的疏离感,教材内容、教学案例、知识背景多源 普适性标准 学生熟悉的田野劳作、岁时节庆、地方风物、传统技艺等鲜活的本土知识,极少能系 向的课程难以唤起乡村儿童深层的求知热情与认同感,更在无形中传递着 的潜在 值判断, 导致学生与自身文化根脉的联结日益稀薄。当课本中的“山川河流”无法与窗外真 课堂传授的“生活常识”与灶台边的柴米油盐无关,教育的意义便在抽空中流失,知识成为悬浮之物,难以在乡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2]。
(三)家庭与社区参与不足——协同育人合力缺失
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本应是家庭、学校、村落社区三者共同编织的守护之网,然而现实是大量乡村家庭因父母外出务工或教育意识薄弱,深度参与子女教育的能力与意愿明显不足,家庭教育功能严重弱化。本应作为重要育人场域的乡村社区,其蕴藏的 文化及环 境资源也未能被学校有效识别、吸纳与激活,学校围墙内外界限分明,缺乏常态、 台, 社区中的长者、能工巧匠、地方文化传承人等宝贵力量游离于教育过程之外,彼此割裂的状态使得育人力量散落各处,无法汇聚成支撑儿童全面发展的合力。教育成为学校孤军奋战的旅程,村落蕴藏的智慧与温情未能滋养课堂,儿童的世界被切割成互不关联的碎片[3]。
(四)制度与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地教育缺少长效动力
推动“在地化”教育深耕细作、行稳致远,亟需系统、有力的顶层制度设计与长效保障机制作为坚实支撑,目前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还是地方具体实施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的专门性、系统性政策供给仍显模糊与不足。对于如何有效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如何科学评估“在地化”课程质量、如何激励保障扎根乡村的教师、如何明确社区参与教育的权责边界等关键问题,缺乏清晰、可操作的规范指引与配套措施。尤其在经费投入、专业支持、督导评估等保障环节,尚未建立起稳定、可预期的长效机制,导致许多有益的在地化教育探索难以持续深化,甚至流于形式或半途夭折。方向未明,路径不清,动力自然难以持久,乡土教育之树常因根基不牢而难以枝繁叶茂[4]。
二、路径探寻:协同推进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的关键策略(一)构建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教育资源是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基石,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旨在系统性弥合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学校提供持续、稳定且适合其发展需求的条件支撑,该体系既关注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强调师资、技术、信息等软性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动态更新,确保资源供给与乡村教育实际紧密结合,避免简单照搬城市模式,真正服务于“在地化”教育目标的实现[5]。
各级政府应承担首要责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并优化分配结构,中央和省级财政需显著增加对欠发达乡村地区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必要教学设备更新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县级政府则需精准制定并落实县域内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方案,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师资、课程、设备等要素在城乡学校间合理流动,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建立并严格执行乡村教师补充、培养与稳定机制,这包括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落实差别化津补贴政策,保障其合理待遇与生活条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增加针对乡村教育特点的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开展“在地化”教育的能力;建立县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常态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相关部门应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建设并维护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确保乡村学校便捷获取适切的教学资源,并通过远程教研等方式弥补师资专业发展短板,学校自身也要积极盘活内部资源,优化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构建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是一项需要政府主导、多级联动、持续投入的基础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资源向乡村有效、稳定、精准输送并激发乡村学校自主发展潜能,为“在地化”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物质与人力基础。
(二)开发融合乡土的“在地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融合乡土的“在地化”课程体系,其理论根基在于尊重乡村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将乡土视为宝贵教育资源而非发展障碍,该体系主张打破标准化学科课程与乡土世界的隔阂,将地方自然生态、生产技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有机融入国家课程框架,使学习内容与儿童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高校专家、教研机构、学校及社区力量,共同组建在地化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需深入调研本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系统梳理其教育价值并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融合方案。学校作为实施主体,应组织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将本地农事活动、传统手工艺、地方史志、生态环境等元素转化为具体教学模块或项目主题。例如,在科学课中融入本地 与生态保护,在语文课中引入方言诵读与民间故事写作,在艺术课中结合地方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参与社区服务或文化传承项目。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教育部门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组织专项培训和工作坊,提升教师识别、利用乡土资源及设计在地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开发融合乡土的课程体系是“在地化”教育的灵魂所在,这绝非对现有课程的简单补充,而是一场深刻的课程重构实践,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深入田野,以专业智慧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滋养儿童成长的养料。
(三)搭建多元协同的家庭—学校—社区育人平台
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质上是其生活世界整体滋养的结果,家庭的情感支持、学校的系统教导、社区的文化浸润,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强化,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中家庭、学校、社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必须发挥核心枢纽作用,主动敞开校门,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渠道和社区联系机制,比如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教育理念分享会、亲子实践活动并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便捷的家校联系群组,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村委会或社区组织负责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动员社区内有威望的长者、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热心人士等,组建社区教育资源库,社区组织应与学校共同策划并定期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学生进社区实践”等双向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农事体验、节庆习俗学习、环境维护等社区服务项目。家长群体需要提升参与意识,家长委员会代表应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讨论,配合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并在社区活动中承担力所能及的支持角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提供政策引导和基础支持,例如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明确各方权责;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和活动开展;设立协调员岗位或委托社会组织,负责日常联络、活动组织和矛盾调解;建立对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督导评价机制,将其纳入学校考核体系。
搭建家庭—学校—社区育人平台是实现乡村教育“在地化”深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它致力于弥合儿童生活场域中人为的教育断层,通过制度化协作将碎片化的育人力量凝聚成网。这并非简单增加活动频次,而是构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生态,让乡土蕴含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力传递,真正浸润儿童的生命成长。
(四)完善政策支持与长效保障机制
任何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坚实、稳定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环境支撑,“在地化”教育作为对乡村教育发展模式的深刻探索,其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依靠零散的项目推动或个体的热情维系,完善政策支持与长效保障机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性制度安排,为“在地化”教育实践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稳定的资源投入、规范的运行框架和持续的动力保障,规避短期行为和政策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改革探索行稳致远。
国家层面的教育、财政、文化等部门需联合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教育特色化、在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其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为地方实践提供上位法依据和政策空间。省级政府应据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特别是围绕“在地化”教育的核心要素——如乡土课程开发的标准与审核、乡土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与激励政策、社区教育资源准入与参与机制、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适度扩大等——做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市县级)承担核心落实责任,必须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在地化”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财政、人社、文旅、农业等多部门参与的常态化协调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形成合力;地方财政部门需设立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保障“在地化”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社区活动及平台运行所需的稳定投入;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与反馈改进机制,将“在地化”教育实施成效纳入对学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依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与资源配置,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持机制,鼓励基金会、高校、研究机构等以专业力量支持乡村在地化教育实践。完善政策支持与长效保障机制是破解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动力不足、持续性弱等难题的根本之策,它旨在通过制度化的力量,将零散的实践探索上升为稳定的发展模式,将外部资源投入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
结束语
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协同推进机制的探索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深刻实践,通过构建资源均衡供给、课程深度融入乡土、家校社协同育人 体系 ,该机制旨在破解教育“悬浮”于乡土之上的困境,使教育真正扎根乡村沃土。 主体力量,激活乡村内生教育资源,赋能儿童形成深厚的乡土认同与文化自信,为乡村持续发展储备有根脉、有情怀、有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罗之前, 王小红, 王勇. 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6):33-41.
[2]周斯瑶. 在地化:乡村定向卓越幼师的专业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5,(05):64-71.
[3]童汝根,林丽思. 在地化视域下高质量乡村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25,(03):14-21.
[4]杨淑萍,曹紫杨. 乡村幼儿园园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的时代内涵、实践价值及提升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5):54-59.
[5]曾娅,任胜洪.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5,(06):1-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儿童“在地化”教育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NSK2025C009,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间2025 年9 月 30 日,为自筹经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