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王娟 康继亚
哈密开放大学 新疆 哈密 839000
一、引言
作为古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文化与中华文化始终一脉相承。素有“襟喉”“西域门户”之称的,自汉至清,经历代中央王朝管辖,《焕彩沟碑》遂流传于世,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西域历史文化、民族融合的重要佐证,是汉以来治理、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见证。
二、《焕彩沟碑》概述
《焕彩沟碑》又名《汉沙南侯获残碑》、《沙南侯获残石》《沙南侯碑》《焕彩沟汉碑》《云中沙南侯碑》《伊吾司马碑》。该碑在清代方志典籍中最早载于徐松《西域水道记》,清人行记中最早见于赵钧彤著《西行日记》中,原碑位于巴尔库勒(巴里坤)南山关帝祠东南五十里焕彩沟道旁。
此碑乃清人所载,前代金石家均无著录,自道光十五年(1835)萨湘舲经其地拓本而归,此碑遂为世人熟知。因其乃汉代所刻罕见之碑,故文人墨客著录、求拓、题跋者甚多。今有清人王树柟《访古录》、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欧阳辅编《集古求真续编》、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杨铎《函青阁金石记》、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方若《増补校碑随笔》、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沈树镛《汉石经室金石跋尾》、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罗振玉撰述《雪堂类稿》、陶保廉著《辛卯侍行记》、赵钧彤《西行日记》等记载此碑。
三、《焕彩沟碑》碑文梳理
乾隆五十年(1785)赵钧彤从保定起程,遣戍伊犁,其行记著作《西行日记》最早将《焕彩沟碑》载入,该碑已有泐不可识之处,后光绪十七年(1891)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亦收录,徐星伯也曾亲赴此地,著《西域水道记》所云此碑亦不完整,后袁大化所著《图志》所书碑文较前三者居多。清吴式芬撰《金石汇目分编》中记载该碑:“碑阴分书‘建宁’年,碑侧分书‘君’‘字仲’云云,凡三行可辨者仅九字。”[1]又据丁绍基《求是斋碑题跋》云:“碑阴刻焕采沟三大字,此字在其背,惟数字可辨。”[2]由此可知,该碑碑阳所刻之文乃《图志》所述的第一面,碑侧为第二面,碑阴为第三面即所刻“焕彩沟”三字的一面。以上碑文汇汉、清二朝刻字,原刻不知共有几行,“焕彩沟”三字根据王树柟《访古录》记载:“熊懋奖《西行纪略》所云焕彩沟旧名棺材沟,岳威信公改今名。”[3]《集古求真续编》中所云此三字乃岳钟琪所刻。然并非如此,何绍基 《东洲草堂诗钞 》中清楚的记载“焕彩沟”三字,乃乾隆十五年(1750)田辅仁书也。《辛卯侍行记》所载“乾隆丁丑菊月题”,乾隆丁丑为1757 年,可见,此碑七小字与“焕彩沟”三字非同一时间所题。除此之外,该碑刻中的文字在清人各著作中又有不同,现对该碑三面文字作一梳理:
碑阳文字:
第一行:惟漢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伊吾司
第二行:马云中沙南侯获祖奮
第三行:孝廉菑邱烏埓張掖長
碑侧文字:
首行首一字为‘延’,行末为‘兵
次行末为‘之’
第三行首为‘宁’,末为‘是
四行首为‘斤’
七行首为‘中’末上二字为‘亻 何
九行末为‘至十行‘乃将兵敦煌囗睦’
君父字伷緖(借禇爲之)(下缺)羽林監次兄字仲德(下缺)議郎
井陘安國
碑阴文字
‘焕彩沟’后署‘唐义全’
第二行‘建宁’二字尚可辨。
后一行题‘十五年菊月立’
乾隆丁丑菊月题
而此碑也受后来学者关注,马雍先生曾亲赴此地观此碑,获得重大发现,在刻有“焕彩沟”字的一面(作者称之为西面)左端刻有楷书书写的已经模糊不清的字迹,经辨识,认得“贞观”、“唐姜行本”、“十四年六月”等字。据《旧唐书·姜行本传》云:“及高昌之役......其处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陈国威德而去。”可知,此碑在磨去汉班超碑的基础上,重刻了纪功碑,以表功绩,而且,作者当时见到了汉班超碑。然而,在《姜行本纪功碑》碑文中却说班超在西域未曾有遗迹存留之语,值得斟酌。再看立碑时间,题为“贞观十四年岁次庚子六月”。不妨从立碑时间来考证,查阅《图志》对此碑有注,指出在《唐书·太宗传》云:“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壬申,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伐高昌,十四年八月癸酉,克高昌。”而《唐书·侯君集传》却云是在平高昌之后乃刻石而还,关于此事二条记载不同。而《姜行本纪功碑》及《焕彩沟碑》碑中都记载的时间为“贞观十四年六月”,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杨守敬,收藏碑刻较多,今《邻苏园藏书目录》一书题“唐姜行本纪功碑(共二)”。笔者结合《后汉书》班超战于蒲类海记载,以及引用黄文弼考古发现的“伊吾军屯田残籍”文字和当时作者实践考证汉代伊吾军在今巴勒库尔,汉代为蒲类海,作者据《元和郡县图志》“绕海名良田,汉将赵充国所屯也”之记载,得出“汉唐两地均在此地屯垦”的结论,认为该碑乃姜行本磨去碑文的另一块班超碑。
而“焕彩沟”三字,据王树柟《访古录》记载:“熊懋奖《西行纪略》所云焕彩沟旧名棺材沟,岳威信公改今名。”《集古求真续编》中所云此三字乃岳钟琪所刻。实则不然,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云:“伊吾城北行沙汉百二十里为南口,登天山赴镇西府所必由。入口十里,道旁有石刻,‘焕采沟’三字,乾隆十五年田辅仁书也。”
结语:《焕彩沟碑》因立碑久远,碑文剥落,经三朝书刻之故,使其覆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清朝金石学大兴,学者多集碑刻训诂、考证、拓本、题跋的研究,该碑刻也不例外,学者各抒己见,留下不少线索,但终因所支撑史料缺乏,对该碑刻不能做到真正解剖,还原历史真相,本文也只是作了初步梳理,对该碑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亟待新的史料发掘,让《焕彩沟碑》补史、证史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不断丰富西域碑刻史料,让其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M].(卷十三补遗)稿本.
[2]丁绍基.求是斋碑題跋[M].同治六年稿本.
[3]王树楠,访古录[M].民国七年聚珍倣宋印书局铅印本.
作者简介:
王娟(199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开放大学,党政办副主任。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