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主体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研究
沙泉吉
江苏建纬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005
1 建筑主体结构检测的常用方法
1.1 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方法是指在不损伤建筑结构构件的前提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原理对结构性能进行检测的技术。此类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等特点,在建筑主体结构检测中应用广泛。
超声检测法是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其在结构内部的传播信号,根据声波的传播速度、衰减程度等参数,判断结构内部是否存在裂缝、空洞等缺陷。该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构件、钢结构焊缝等的检测。回弹法主要用于检测混凝土表面强度,通过回弹仪测量混凝土表面的回弹值,结合相关经验公式推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操作便捷且成本较低。
电磁感应法可用于检测钢筋的位置、数量、直径及锈蚀程度,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检测仪器接收钢筋产生的电磁信号变化,实现对钢筋参数的测定。红外热像检测法则通过红外热像仪捕捉结构表面的温度分布,根据温度差异判断结构内部是否存在渗漏、空洞等问题,适用于墙体、屋面等部位的检测。
1.2 微破损检测方法
微破损检测方法是指在检测过程中对结构构件造成微小损伤,但损伤程度在允许范围内,不会影响结构整体安全性的检测方法。此类方法检测结果精度较高,常用于对无损检测结果的验证或对关键部位的深入检测。
钻芯法是典型的微破损检测方法,通过专用钻机在混凝土构件上钻取芯样,然后对芯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直接获取混凝土的实际强度。该方法结果可靠,但会在构件表面留下孔洞,需后期修补。拔出法通过测量拔出力来推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将特制的锚固件植入混凝土中,通过拉力装置施加拉力直至锚固件被拔出,根据拔出力与混凝土强度的对应关系确定混凝土强度。
冲击回波法结合了微破损与波动原理,通过对结构表面施加冲击,产生应力波,利用传感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分析结构内部缺陷的位置和大小,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板、墙等构件的内部空洞和裂缝。
2 建筑主体结构检测的流程
2.1 检测前准备
检测前准备是确保检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需全面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施工资料、竣工验收报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记录等相关信息,了解建筑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材料类型及使用历史。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委托方需求,明确检测目的、范围和内容。例如,针对老旧建筑的检测可能侧重于结构损伤评估和承载力验算,而灾后建筑检测则需重点关注结构的受损程度。基于此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包括检测方法选择、仪器设备配置、人员安排、进度计划等,方案需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2.2 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需严格按照检测方案执行。检测人员需熟悉检测仪器的操作规范,在检测过程中精准记录各项数据和现场现象,如构件的裂缝宽度、位置、分布情况,钢筋的锈蚀程度,构件的变形量等。现场检测需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检测人员需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高空作业时需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坠落事故。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将原始检测数据转化为评估结论的关键环节。首先对现场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剔除无效数据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呈现结构参数的分布规律。结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理论计算公式,对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性能等进行验算。例如,根据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和钢筋配置情况,计算梁、柱等构件的承载力,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评估构件的安全储备。对于存在损伤的结构,分析损伤产生的原因及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预测损伤的发展趋势。
2.4 检测报告编制
检测报告是检测工作的最终成果,需具备规范性和准确性。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明确建筑的位置、结构类型、建造年代等基本信息;阐述检测目的和范围,说明检测工作的依据和标准;详细描述检测方法和过程,列出使用的仪器设备及编号;呈现检测结果,用数据、图表等形式清晰展示结构的各项参数和损伤状况。 根据检测结果得出客观的结论,评估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处理建议,如维修、加固或限制使用等。报告需经审核人员审核签字,确保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结论可靠,为建筑的后续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措施研究
3.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构件承载力的传统加固方法。适用于梁、柱、板等构件的加固。施工时先将构件表面处理干净,凿除风化、破损的混凝土层,露出坚实基层,然后配置新增钢筋,采用喷射或浇筑的方式浇筑新混凝土,使新旧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工作。该方法技术成熟、受力可靠,能显著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但会增加构件自重和截面尺寸,可能影响建筑的使用空间和外观。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新旧混凝土的结合质量,通过设置剪力键、涂刷界面剂等措施增强粘结力。
3.2 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贴钢板加固法是将钢板通过胶粘 粘贴在构件表 使钢板与构件协同受力,提高构件承载力。适用于承受静力荷载的梁、板、柱等构 磨处理,去除浮浆、油污等杂质,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和糙化处理, 栓或夹具固定,待胶粘剂固化后拆除固定装置。该方法施工简便、 的承载力和刚度得到有效提升。但胶粘剂的性能受环境温度、湿度 使用,且钢板易发生锈蚀,需采取防腐措施。
3.3 碳纤维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法利用碳纤维布或碳纤维板的高强度特 粘剂将其粘贴在构件表面,发挥加固作用。适用于各种受力构件的加固, 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施工方便等优点,加固后不 面进行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干燥,然后涂刷底胶,待底胶固 使碳纤维材料与构件紧密结合。该方法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胶粘剂 固效果,且在高温环境下需采取防火措施。
3.4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构件外围包裹型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形成整体,提高构件承载力和延性。适用于柱、梁等构件的加固,尤其适用于不允许增大截面尺寸的情况。分为干式外包钢和湿式外包钢两种形式,干式外包钢是将型钢直接包裹在构件表面,型钢与构件之间无粘结;湿式外包钢是在型钢与构件之间填充胶粘剂或细石混凝土,使两者协同工作。 该方法加固效果显著,能快速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施工工期短,对建筑使用影响小。但型钢材料成本较高,且需进行防腐处理,避免锈蚀影响加固效果。
结语
建筑主体结构检测与加固是建筑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从多样检测方法到规范流程,再到针对性加固措施,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合理运用这些技术能精准识别结构问题、高效提升性能。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推动检测与加固更科学经济,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助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圣钦.既有建筑主体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分析[J].江西建材,2024,(08):110-113.
[2]李德君,张旭.建筑主体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3):142-144.
[3]朱兆年.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方法及加固方法[J].决策探索(中),20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