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康永琴
集宁师范学院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保障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郑重强调,应“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各族群众扎实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高校身为培养人才的核心阵地,肩负起培育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的重任。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落实责任使命。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精神纽带,高校应通过系统化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民族认同感。同时,家国情怀的塑造能够促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高校应整合红色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资源,强化学生使命意识,引导其主动服务国家大局。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影响社会融合水平。高校应搭建各民族学生深入交往的平台,推动文化共建与价值共识,鼓励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多元实践,促进各民族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共生共享的社会格局,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与外化提供坚实支撑[1]。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交融影响青年民族认同构建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加剧,大学生思想易受西方流行文化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导致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减弱。社交媒体过度推崇西方价值,忽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致使部分学生出现文化自卑与认知偏差。部分势力借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制造文化对立,诱发民族认同困惑。若缺乏有效引导和文化甄别能力,大学生易陷入价值迷失,削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氛围。
(二)意识形态冲击干扰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白热化,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面对繁杂的舆论环境,欠缺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容易受极端言论的干扰,构建起错误的民族观与历史观。部分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缺少系统性与针对性,不能及时回应学生在新媒体环境里的困扰,让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打了折扣,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高度活跃的环境中,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较为碎片化,不易构建起系统认知,造成价值观塑造出现不稳定倾向,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容易被极端观点干扰,甚至会对国家民族政策出现错误的认识,影响到民族团结的整体氛围。
(三)教育体系局限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体系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多局限于思政课,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认知浅显。教育方式偏重理论灌输,实践互动不足,难以激发兴趣。同时,考核机制薄弱,评价不够科学,难以量化教育成效。实践活动匮乏,多民族学生交流机会有限,难以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制约了教育实效和学生民族认同体系的全面构建 [2]。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
理论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只有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建逻辑,才能让民族认同感真正融入内心。高校应强化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教育,开办专门课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国家治理经验、民族团结政策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讲授,引导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应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把历史案例与现实政策相融合,增进理论学习的生动性与实际效果,高校可采用新媒体平台,如在线课程、短视频剖析、数字化学习信息等,扩大理论传播的辐射力,让大学生不管是何时何地都能接受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采用构建多层次理论学习框架,帮扶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赞同。
(二)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高校要冲破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包含理论、实践以及文化交融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强化民族团结的内容,同时要在历史、文学、法律、经济等学科里面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资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助力学生在具体问题研讨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学校应引导各专业结合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开办特色课程,诸如民族文化的推广、民族经济的增长等,加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现实意义的把握,课程体系的优化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也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及吸引力 [3]。
(三)拓展实践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践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可让大学生于真实环境中强化民族认同。高校应开展各类实践载体的拓展,譬如推动不同民族学生混合编班、住到混合宿舍,鼓励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应进一步推进校内外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好比举办“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节”这一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一起展现出文化特色,加强彼此认识。学校还可凭借本地资源,安排学生前往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诸如开展“三下乡”支教、民族文化调研之类,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性,要鼓励学生借助寒暑假时期,参与跟民族团结相关的志愿行动,诸如民族地区社会服务、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工作等,促进大学生借助行动强化认同感,只有让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当中形成实际体验,才能真正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团结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与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点,大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中坚支柱,需在思想深处建立起这种认同,携更执着的文化自信及责任观念投身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机遇,也附带了挑战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认知,才能让民族团结真正落地实施。教育不只是把知识进行传授,更是精神的铸就,课程创新、实践拓展以及思想引导要紧密衔接,设立全面育人的整体体系,青年应当从历史里面汲取智慧,于现实里找到自身使命,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前进的步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行为规范,在时代变革中主动作为,携手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恢宏画卷。
参考文献:
[1] 康玉环 , 廖星晨 . 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50):9-12.
[2] 杜静 .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26(03):92-97.
[3] 吴卫卫 , 王帆 .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0):47-49.
作者简介:康永琴(1981-)女,汉,陕西人,讲师,法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法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