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护岸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秦根
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002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涵盖了防洪、灌溉、航运、水资源调控与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在整个水利体系中,护岸作为河道与水体边界的稳定性保障设施,其设计合理性与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河岸的抗冲刷能力、生态稳定性以及水域安全运行。本文聚焦于水利护岸施工领域,系统梳理现有技术类型、施工关键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思路与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路径。
一、水利护岸结构类型与施工技术特点
在水利工程实际应用中,护岸结构可分为刚性护岸、柔性护岸及生态护岸三大类。刚性护岸常采用混凝土浇筑、浆砌块石、干砌石等形式,结构完整性好、抗冲击能力强,适用于水流湍急、岸坡陡峭的区域。但其对环境干预较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且不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柔性护岸如土工格栅、抛石护脚、格宾笼等,以材料可变形性适应地基沉降与水动力扰动,具有良好的柔性防护与适应能力,但对施工精度与维护管理要求较高。近年来兴起的生态护岸则力图兼顾工程稳定性与生态完整性,通常通过植生护坡、透水材料、生态混凝土等方式,实现岸坡稳定与植被恢复同步推进。这类护岸在满足抗冲刷、防护功能的同时,营造了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逐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各类结构类型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工程等级及生态目标等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施工中需严格控制坡比、基础处理、结构连接及排水设置等关键环节,确保护岸结构稳定运行。
二、典型护岸施工技术应用分析与优化策略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同类型的护岸施工方式各具特色。以砌石护岸为例,其广泛应用于河道防护与渠道衬砌中,施工时应控制石料粒径、砌筑方式与砂浆质量,底部常设防滑台与排水层以提升整体稳定性。在山区河流或地质不稳区域,砌石护岸结合反滤层设计可有效减缓地下水渗流对结构的破坏风险。混凝土护岸多见于城市河道整治,具有优良的承载性能与防洪能力,但其在高温、冲刷和冻融等环境中易发生裂缝与剥落,因此施工中需注重养护条件、伸缩缝设计及抗裂材料的选用。生态护岸方面,当前主流做法包括种植草皮、设置生态槽孔、混凝土模板预制植被孔、铺设椰纤网等,其施工技术要求相对综合,需要土建与园林工程协同推进,既要确保结构承载,又要创造适宜植被生长的生态基质,施工管理中还应注重后期养护与修复机制的完善。此外,针对近年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与流域水文波动,应加强对护岸施工中的抗洪、排涝、抗滑能力设计,通过加厚护面、设置溢流渠、优化坡脚结构等方式增强系统稳定性。实际工程中还需结合监测技术,如利用无人机航测、三维建模、水位传感器等手段,对施工过程和后期运行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
三、护岸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与解决路径
护岸施工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洪水冲刷破坏、施工周期与水文变化的矛盾、生态保护要求与工程刚性的冲突等。在地基处理方面,对于软土、湿陷性黄土或高地下水位区域,常需采用打桩、换填、预压等加固措施,以保障结构基础稳定。对于高洪峰、强水流区段,抗冲刷能力设计成为重点,需通过合理布设消能构造、增加护脚厚度、设置跌水台阶等方式减缓水流冲击力。此外,水文条件变化对施工组织带来较大压力,尤其在雨季或汛期施工,需通过围堰排水、临时挡水结构与阶段性施工计划协调解决。生态护岸则需在保持结构安全的同时满足多种生物生境需求,技术上需精细化设计土壤层厚度、保水保肥材料、种植方式与排水孔布设,施工中应充分尊重自然地形与原生植被结构,避免大规模扰动。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建议推广模块化设计理念、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引入智能建造手段,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
四、水利护岸施工中的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导向
在当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护岸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承载着生态调节与景观优化的功能,因此环保意识和可持续理念在护岸施工中日益重要。护岸设计与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近自然、少干预”原则,避免一味追求刚性防护而忽视河流自然演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在材料选择方面,应优先使用透水性好、可再生或可降解材料,减少硬质护坡的使用比例。在施工工艺上,应通过设置生态台阶、构建浅滩缓坡、保留自然植被等措施,为鱼类、水鸟、两栖动物等提供多样化栖息空间,实现生态与防护功能的双重达成。同时,建立护岸工程运行期的生态监测与养护机制,动态评估结构安全性与生态成效,及时调整管护策略,保障工程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处。各级水利主管部门与设计施工单位应在政策层面、技术层面与实践层面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绿色护岸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五、结语
水利工程护岸施工是保障河道稳定、防控水患、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技术体系随着工程需求的升级与生态理念的深化不断完善与革新。本文从护岸结构类型、典型施工方式、常见技术难点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全面探讨了当前水利工程护岸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指出,在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背景下,应注重多类型护岸技术的适地优化组合,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环境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与规范完善协同发力。未来,随着数字建造、绿色材料和生态工程理念的深入融合,水利护岸施工将在保障工程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共生,真正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永昌 , 刘丰泽 . 河道堤岸防护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 中华建设 ,2024,(12):132-134.
[2] 张良磊 . 基于生态水利技术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研究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4,3(22):64-67.
[3] 刘峰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C]/A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水利局水库运行维护中心 ;,2024:433-434.DOI:10.26914/c.cnkihy.2024.05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