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

周晓悦 潘淑臻 魏海卫

青岛市化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青岛  266000

一、引言

随着 “互联网 + ” 战略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各个领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学徒制存在教学资源分散、教学方式单一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应运而生,它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研究 “互联网 +′′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互联网 +′′ 背景下的新型学徒制,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学徒制深度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双主体,以学生(学徒)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既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又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远程指导。

(二)特征

双主体协同育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院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双方协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学徒可以在线学习理论课程、观看教学视频、参与线上讨论等;线下则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实践操作和面对面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例如,在某化工专业的新型学徒制培养中,院校与当地知名化工企业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学徒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

(二)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体系

开发线上理论课程资源库,涵盖专业基础课程、行业前沿知识等内容,学徒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设计线下实践课程,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教学,让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掌握操作技能。此外,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环境,弥补线下实践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提升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例如,某职业院校开展 “双师互培” 计划,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定期交流学习,共同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

(四)建立动态化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徒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线上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徒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线下由企业师傅和院校教师对学徒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互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部分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存在 “重使用、轻培养” 的现象,在课程开发、师资配备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二)线上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学徒的学习需求,影响线上教学效果。

(三)学徒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线上学习需要学徒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徒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四)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师傅教学能力欠缺,且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化 “互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积极参与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利共赢。

(二)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开发高质量的线上教学资源,组建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确保课程内容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审核机制,对资源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估,及时淘汰质量不高的资源。

(三)培养学徒自主学习能力

师傅应加强对学徒的学习指导,引导学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徒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小组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提高学徒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培互聘、联合教研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六、结论

“互联网 + ” 背景下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培养学徒自主学习能力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优化该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课题编号:RSJY2023-Y055课题名称:联网 + 背景下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