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匮乏与具象认知缺失
王飞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镇刘村小学 726013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加速导致农村学校规模萎缩,自然小班化(班额 20 人以下,占比 37.6% )成为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常态。其虽具精准指导优势,却面临独特困境:学生虽处乡村,却普遍存在自然认知缺失与乡土文化疏离。这一矛盾制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加剧城乡教育差距。突破乡土资源匮乏瓶颈,满足学生自然体验需求,成为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
二、农村自然小班学生自然体验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2.1 自然认知体系的碎片化与模糊化
现代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在豫西南某山区小学的调研显示, 82% 的学生无法准确说出当地主产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 76% 的学生混淆常见农具的功能用途。这种认知缺失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对自然物候的认知局限于直观视觉层面,缺乏对生物生长规律、生态系统运作的系统性理解;对农事活动的认知停留在静态知识层面,难以建立劳动过程与文本描述之间的动态联系。这种碎片化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在面对语文教材中诸如《落花生》《金色的鱼钩》等涉及自然与劳动的文本时,无法构建完整的认知图景。
2.2 文本理解的浅表化与符号化
自然体验的缺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符号解码强、意义建构弱”的现象。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城市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联想月光下散步的场景,而农村学生因缺乏夜间自然观察经历,只能机械解读“月光照亮溪水”“鹅卵石布满河床”等文字符号。在古诗教学中,这种困境更为突出。当讲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学生虽能背诵诗句,但无法理解“蛙声”与“丰年”的生态关联,更难以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田园情怀。这种理解的浅表化使得语文学习沦为单纯的语言符号操作,背离了学科育人的本质。
2.3 语言表达的程式化与贫瘠化
自然体验的匮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在写作训练中,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套话空话多、真情实感少;概念性表述多、细节描写少;共性化表达多、个性化语言少。某县教研室对1200 篇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分析显示,描写四季景色时, 83% 的学生使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等程式化开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仅停留在“花开了”“草绿了”等简单陈述,缺乏对色彩、声音、气味等感官细节的捕捉。这种语言表达的贫瘠化,本质上是自然体验缺失导致的思维荒漠化。
三、农村自然小班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现状分析
3.1 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农村乡土资源呈现“存量萎缩、增量不足”的双重困境。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自然景观碎片化,某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全省农村湿地面积减少 42% ,传统农耕场景加速消失。在文化资源方面,口述历史、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层, 70% 的农村学校缺乏系统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这种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使得语文教学难以获取优质的实践素材。
3.2 资源开发的能力性短板
农村教师在乡土资源开发方面存在显著的能力不足。一项覆盖 12 个省份的调查显示,仅 23% 的农村语文教师接受过乡土课程开发培训, 68% 的教师表示“缺乏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法”。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存在“三多三少”问题:简单移植多、创新转化少;单一使用多、系统整合少;经验驱动多、理论指导少。这种开发能力的短板,导致大量乡土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无法实现其教育价值。
3.3 资源利用的机制性障碍
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对乡土资源开发形成隐性制约。在“唯分数”导向下,农村学校普遍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训练上,对乡土课程开发缺乏制度保障与资源倾斜。同时,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导致语文教学难以与科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乡土资源开发合力。这种机制性障碍,使得乡土资源开发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满足学生自然体验需求的教学策略
4.1 构建沉浸式自然体验教学场景
通过“课堂 + 田野”双空间联动,构建立体化教学场域。在室内教学中,利用VR 技术还原传统农耕场景,如使用VR 设备模拟《四时田园杂兴》中“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动画面,让学生通过体感设备体验农具操作。在户外教学中,建立“校园生态实践园”,划分种植区、养殖区、观察区,组织“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活动,要求学生每周记录植物生长变化。某山区小学实施该策略后,学生在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中,细节描写数量提升 3.2 倍,情感表达丰富度提高 41% 。
4.2 创新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路径
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以乡土文化特色为内核,以学生认知需求为导向。开发系列化乡土阅读教材,如《家乡的传说》《田野里的语文》等;设计主题式实践课程,围绕“家乡的河流”“传统手工艺”等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课程实施中,引入“双师教学”模式,邀请当地文化传承人参与课堂教学。
4.3 建立协同化资源开发机制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网络。学校层面,成立乡土课程开发中心,建立资源数据库;家庭层面,开展“跟着长辈学农事”活动,鼓励家长担任实践导师;社区层面,与当地博物馆、文化站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五、结论
破解农村自然小班语文教学困境,关键在于重建学生与自然、与乡土之间的意义联结。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课程开发路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激活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满足学生对自然体验的内在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教育实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乡土资源开发中的深度应用,以及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为农村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 金枝。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D]. 贵州师范大学,2020.
[2] 汪芳龙。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环境下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11):299-300.
[3] 李学中。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 [J]. 中国校外教育 ( 上旬刊 ),2014(S1):78.
[4] 沈莉,臧学华。农村自然小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 [J]. 金锄头文库,2022(1):1-11.
[5] 乔晓莉。语文个性化阅读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 教学月刊,2010(11).
[6] 教育部.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教育部,2024.
[7] 王蔷。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8] 钟启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反思 [J]. 教育研究,2022(5):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