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扬州非遗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陈红燕

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在扬州地区,非遗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想要更好地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便需要将其中的内容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是传播非遗音乐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形式来实现非遗音乐教育内容的落实,让学生在了解非遗文化的同时,对音乐课堂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提高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基础上,强化其音乐素养。教师需要根据实际学情拓展教育模式,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

1. 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育形式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音乐作品的赏析。扬州清曲在扬州非遗音乐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表演者需要各持乐器相互配合进行演奏,大多是用独唱、对唱的形式完成一个舞台。扬州清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鲜明的音乐特色为特点,歌词内容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能够十分清楚地表达出当时年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将扬州清曲引入到课堂中,很容易便能实现学生音乐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扬州清曲的表演视频,让学生鉴赏、观看后了解到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教师再针对视频中的内容一一向学生进行介绍,为学生阐述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地讲述扬州清曲的发展历程,再对其歌词进行深度解析,使学生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让学生通过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认识到音乐作品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其布置一些课下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了解扬州清曲,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表达,使其彼此分享自己所理解的扬州清曲,尽可能地加强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使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自发地学习非遗音乐,使其对扬州曲艺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

2. 举办实践类活动

实践活动的展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歌唱练习,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扬州民歌。扬州民歌是非遗音乐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劳动号子、生活音调等不同的类别,与扬州清曲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教师可以以扬州民歌为主题为学生展开歌唱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进行参与,比如合唱、独唱、重唱等等,使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音乐作品的练唱和学习,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交流,积累舞台经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可以逐渐领悟扬州民歌的内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地训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演唱水平的提高,强化其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组织起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扬州民歌。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出合唱团的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踊跃参与,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带来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分享表演经验。学生参与到民歌的演唱,便很容易对民歌产生自己的感悟,深化学生思想。教师也可以将舞蹈进行引入,为学生组建舞蹈团,尽可能的融合扬州民歌音乐与舞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民歌的内涵,体会其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最大程度地活跃校园文化,构建出更加优质的音乐学习环境。

教师也可以在讲解乐器时组建器乐团,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乐器,增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强化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排练时需要尽量避免直接的曲谱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对于乐器情绪的讲解中,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挖掘扬州民歌中的人文特点,让学生能够产生探究音乐作品的强烈欲望,自主地进行参与和练习。

结束语:

结合扬州非遗音乐展开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渠道来学习扬州非遗音乐,最大程度地实现课上课下内容的拓展,使其自主挖掘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教师也需要积极组建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合唱团、舞蹈团等活动,实现表现能力、演唱水平的提高,丰富其音乐素养,加强其对于非遗音乐的理解,利用学校教育最大程度地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大亮 . 非遗文化扬州清曲融入高校美育的浸润意义探究 [J]. 大观 ( 论坛 ), 2025, (01): 132-134.

[2] 闫小娟 . 音乐类非遗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 (14):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