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预警与帮扶干预机制的有效性研究
苏怡萌 张蕾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 大学生学业预警与帮扶干预机制的构成要素与运行现状分析
1.1 学业预警机制的构成与运行流程
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学业管理的“前哨站”,其核心在于通过预设的量化指标(如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低于特定阈值、不及格课程门数累积、关键课程未通过、严重缺勤记录等)对存在学业风险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和分级警示。其运行流程通常包括:基于教务系统数据的自动化筛查或教师 / 辅导员的人工报告进行风险识别;依据既定标准(如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进行等级判定;通过官方平台(如教务系统、学工系统)、邮件、短信、书面通知或辅导员面谈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本人,并视情况同步告知家长、学业导师、辅导员及相关任课教师。该机制旨在为学生敲响警钟,促使其正视学业问题,并为后续帮扶干预提供精准的目标人群。
1.2 帮扶干预机制的构成与实施方式
帮扶干预机制是学业预警的“后续响应系统”,旨在为被预警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以扭转学业困境。其构成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通常包括:辅导员负责统筹协调与日常管理;学业导师提供专业学习指导和生涯规划建议;心理咨询师介入解决潜在的学习动机、情绪困扰或适应性问题;朋辈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提供学习经验分享和同伴支持;必要时家长也被纳入沟通与协作体系。帮扶措施涵盖多个维度:学业辅导(如一对一答疑、补习班、学习小组);心理咨询与疏导;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能力训练;生涯规划引导;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可能提供助学金或勤工助学机会。其实施遵循“评估 - 计划 -执行 - 反馈”的闭环流程:首先对学生学业困难根源进行诊断性评估;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由相关主体协同执行具体措施;并持续跟踪学生表现,根据反馈调整帮扶策略。资源的有效整合(如辅导场地、经费、线上学习平台)是保障帮扶可持续性的关键。
2. 学业预警与帮扶干预机制有效性的评估维度与实证分析
2.1 有效性评估的核心维度
评估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的有效性需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指标体系。首要维度是学业改善效果,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包括:被预警学生后续学期(或学年)的平均学分绩点提升幅度、不及格课程通过率、学业警示解除率、最终毕业率 / 学位授予率、以及退学 / 留级率的下降情况。其次需关注学生发展指标,考察机制对学生内在能力与状态的积极影响,如学习动机的增强、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的提升、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缓解程度以及学业自信心的恢复。第三是机制运行效率,评估预警识别的准确率(避免漏报和误报)、帮扶响应的及时性、帮扶措施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资源(人力、物力、时间)投入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第四是学生满意度与参与度,通过学生反馈了解其对预警通知方式、帮扶内容、帮扶人员态度与专业性的评价,以及其主动参与帮扶过程的意愿和程度。最后是机制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考察帮扶效果的持久性(是否出现反复)、机制适应学生群体变化和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以及其制度化和常态化运行的水平。
2.2 有效性评估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对机制有效性的科学评估需结合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定量数据分析是基础,主要利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系统中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如比较学生接受帮扶前后关键学业指标的变化)和横向对比(如比较预警学生群体与未预警学生群体、或不同帮扶策略组别的学业表现差异),计算相关比率和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如 t 检验、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质性调查研究则深入探究机制运行的深层逻辑、影响因素及个体体验,通过对被预警学生、参与帮扶的教师 / 辅导员 / 朋辈导师、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或组织焦点小组,收集其对机制的看法、感受、遇到的困难及改进建议。问卷调查可大范围收集学生(尤其是预警学生)对预警帮扶过程的满意度、感知到的帮助程度、参与体验以及对各环节的评价。
3. 提升学业预警与帮扶干预机制有效性的优化路径探讨
3.1 预警机制的精准化与智能化优化
提升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实现从“事后警示”向“事前预测”和“精准识别”转变。首要任务是科学化与动态化预警指标体系。在传统学业成绩(GPA、挂科门数)基础上,应整合更多元、更早期的风险信号,例如:在线学习平台记录的登录频率、学习时长、作业提交及时性、章节测试表现;课堂考勤与互动参与度数据;图书馆资源借阅与使用情况;甚至可考虑在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前提下,纳入经过验证的、与学业表现显著相关的心理测评结果(如学习动机、压力水平、适应性)。这些指标需根据学科特点、年级差异进行差异化赋权,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依据历史数据验证和优化指标阈值及权重。其次,大力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学生行为与学业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构建学业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对潜在学业困难学生的早期、主动识别,显著提升预警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变“事后补救”为“事前干预”。最后,优化预警信息传递的效能。避免简单冰冷的通知,应注重传递方式的个性化(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选择沟通渠道)和情感化设计(如辅导员在通知时辅以关怀、鼓励和明确的支持指引),提升学生对预警信息的接受度和重视程度,减少抵触情绪,为后续帮扶奠定良好基础。
3.2 帮扶干预措施的个性化与精细化改进
帮扶干预的有效性核心在于“对症下药”和“精准滴灌”。必须强化对学生学业困难根源的深度诊断。在预警触发后,应通过专业评估(如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访谈、标准化量表测评)结合学生自述,全面分析其学业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基础薄弱、方法不当、动力不足、时间管理混乱、心理困扰、经济压力、还是多重因素交织),这是制定有效帮扶方案的前提。基于精准诊断,着力构建并落实“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帮扶方案。方案应明确具体目标、帮扶主体、核心措施(如针对基础薄弱安排专业课补习,针对动力不足进行动机激发和生涯规划引导,针对焦虑抑郁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时间节点和预期效果。同时,大力丰富帮扶内容与形式。在传统面授辅导基础上,积极开发高质量的线上学习资源库、微课程;推广朋辈互助学习小组、学业工作坊;探索将帮扶融入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更具吸引力的活动中;尤其要突出心理疏导与动机激发的核心地位,帮助学生重建学习信心、找到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蓉, 李 明 . 学业预警机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2021(5): 78-83.
[2] 张 伟, 刘思雨 . 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学业精准帮扶模式实证分析 [J]. 现代教育技术,2022, 32(7): 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