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控制技术研究
刘书娜 徐丽萍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通行效率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建设。由于地铁线路多穿越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历史建筑区等敏感区域,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施工方式如明挖法、盾构法、暗挖法等在开挖过程中会引起地层扰动、地下水位变化等,从而导致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倾斜、开裂甚至破坏。因此,如何控制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之一。近年来,虽然多项控制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但由于建筑物基础形式、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多样,施工影响控制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将围绕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手段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旨在为今后城市地铁施工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控制方案支持。
一、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主要机理
城市地铁施工通常涉及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挖和结构建设,这种过程对周围地层的扰动不可避免。盾构掘进过程中,前方土体的破坏、盾构机尾部的注浆充填以及同步推进引起的地应力重新分布,都会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应力传递,导致建筑结构变形。明挖施工在开挖过程中,因土体支撑结构刚度不足或施工工艺控制不当,也容易导致地表沉降。特别是在存在软弱土层、饱和粉土、历史建筑群等特殊环境下,微小扰动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沉降或结构受损。同时,地下水的扰动和流失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施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后,会使地基土失去原有饱和状态,从而降低其承载力并诱发沉降。此外,由于施工周期长,施工振动和噪音等也可能在长期作用下导致砖混结构裂缝扩展。综上所述,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机制复杂,涉及多学科、多参数的耦合关系,需从全过程、全方位加以系统控制。
二、控制地铁施工影响的预防性技术措施
施工前期的调查研究和方案优化是减少建筑物影响的基础工作。首先应通过详尽的地质勘察和建筑物调查,掌握地层结构、水文条件、建筑物基础类型、已有损伤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施工方案选择与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对于重要或敏感建筑物,应优先采用非扰动性较小的施工方法,并在施工路径与工法上进行合理规避。盾构法施工中可通过优化掘进参数(如推进速度、刀盘转速、土压平衡控制等)减少扰动强度。明挖法施工中,合理设置围护结构类型和刚度(如地连墙、SMW 工法桩等)、分层分段开挖顺序等措施同样能有效降低周边地表沉降。对于浅埋隧道和邻近高层建筑地基,还可通过设置超前支护、管棚注浆、帷幕注浆等方式加强地层稳定性。工程可行性阶段的数值模拟分析同样不可或缺,常采用有限元分析对不同施工参数组合下的影响范围进行预测,辅助设计优化。此外,施工人员专业化水平与施工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也直接关系到影响控制的执行效果。
三、监测与预警系统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监测技术是保障施工安全与控制建筑物影响的核心环节。一个完善的监测系统应包括周边建筑物的结构变形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及盾构姿态实时监控等多个子系统。常见监测手段包括全站仪测量、静力水准仪沉降监测、分布式光纤传感、GNSS 位移监测、倾斜计、裂缝计等。通过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可及时识别异常变化趋势,从而在建筑物出现不可逆变形之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预警机制应与监测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的自动预警平台,根据设定的安全阈值和变化率判断,自动生成风险提示并指导现场调整施工方案。尤其在复杂施工环境下,如盾构穿越老旧小区、文保单位区域,需建立高密度的监测网络,确保任何微小异常都能被及时捕捉。
四、地铁施工中周边建筑物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
对于已知存在安全隐患或可能受影响较大的建筑物,在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可视情况采取加固措施,进一步保障结构安全。建筑物加固可分为结构补强与地基处理两个层面。在结构补强方面,常用方法包括外包钢、碳纤维布加固、粘钢加固、注射环氧树脂修补裂缝等。这些方法适用于增强梁柱承载力、修复构件裂缝等。地基处理技术方面,注浆加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其通过在建筑物基础周边土体中注入水泥浆、化学浆液等材料,提高地基强度并减少沉降。对于深层地基可采用高压旋喷桩、CFG 桩、水泥土搅拌桩等复合地基技术提高承载力,分散荷载传递,降低施工诱发沉降风险。
五、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技术综合评价
在北京某地铁项目中,盾构区间需穿越居民楼基础下方,受影响建筑物为砖混结构四层住宅,建造年代久远,抗震和沉降适应能力较弱。施工单位采用了精细化的盾构参数控制策略,设置超前注浆及同步注浆系统,并在穿越前对建筑物实施基础底部注浆加固。施工期间共布设沉降监测点 30 余个,建立了三维监测数据库进行实时预警管理。结果表明,建筑物最大沉降控制在 5 毫米以内,无结构性损伤。另一个案例中,广州某地铁项目在老城区文保建筑下方采用“冻结法 + 分区开挖”工艺,并在隧道顶板上方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以分担上覆荷载,有效避免了文物损伤。在这些实践中,施工前的科学设计、过程中严格控制与监测、建筑物预先加固相结合,体现了控制技术的综合性与系统
性,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论
城市地铁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受影响的控制是保障城市运行秩序、公共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施工扰动机制入手,系统分析了施工方式、地质条件及建筑结构对建筑物安全的影响,结合当前主要控制技术手段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典型工程案例验证其实用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地铁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可控、可防、可预警,只要在前期调查设计、施工过程控制、监测预警、加固维护等方面做到科学、精准、系统地实施,完全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王有为 , 夏靖华 , 杜文库 , 等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设计施工技术若 干 问 题 的 讨 论 [J]. 建 筑 科 学 ,2000,(03):1-6.DOI:10.13614/j.cnki.11-1962/tu.2000.03.001.
[2] 阳 吉 宝 . 基 坑 工 程 施 工 对 邻 近 建 筑 影 响 的 控 制 [J]. 地 下 空间 ,2000,(03):221-224+240.
[3] 胡昌华 , 徐增习 . 青岛地铁试验段工程爆破施工对环境影响分析 [J]. 地铁与轻轨 ,2001,(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