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作者

陈永艳

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幼儿园 402360

引言: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户外环境创设,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融入游戏环境规划与设计,构建一个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又与自然联系密切的户外游戏空间。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一些教师忽略了生态教育理念与户外环境创设的融合,所采取的单一化的教学法,无法满足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户外游戏环境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关注游戏环境与幼儿其他空间的联系,根据季节更替、游戏设施更新、游戏材料替换,提供多样化的游戏区域和环境,确保幼儿在户外游戏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促使幼儿在乐学中享受游戏。

一、合理规划户外空间布局

在幼儿生态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户外环境要重视空间规划与布局,将各个区域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分配,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促使幼儿加强互动交流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通过分层规划功能区域的方式,将户外空间划分为动态活动区、自然探索区、休闲区等,保证每一个区域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让幼儿在统一的整体下得到体验。动态活动区可以设置平衡木、攀爬架等设施,满足幼儿体育基本运动需求,要融入一些木质材料、天然草坪作为环境场地,减少人工材料的过度使用[1]。自然探索区域可以探索大自然的蝴蝶、毛毛虫、蜗牛等小动物,教师要带领幼儿观察蝴蝶的翅膀如何飞、毛毛虫如何蠕动、蜗牛如何背着重重的壳爬行等,带领幼儿观察自然界的动物,从小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的情感。休闲区域则可以利用树荫、石头、自然材料搭建座椅、凉亭等,让幼儿可以在玩累了有休息的区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可移动的植物箱、临时帐篷等,设置一定的区域留白空间,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发挥想象力,给教师提出自己的自然环境空间布置想法,共同参与区域空间布置。

二、提供多样生态教育设施

生态教育设施是户外环境的重要组成,具有多样性与互动性的教学特点,能带给幼儿丰富的游戏课堂体验。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教育设施,通过设置户外观察站、生态科普长廊等设施,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融入课堂,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态环境学习好奇心。户外观察站是生态教育的载体,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型的生态小木屋,融入自然教学理念,配置放大镜、望远镜、标本等基础工具,方便指导幼儿在不同的季节对大自然的各种植物、昆虫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掌握一些基础的自然生态知识。生态科普长廊可以融入图文、作品展示,向幼儿直观地传达生态知识,教师通过展示种子发芽、昆虫变态等过程,让幼儿在丰富的图文中了解生物圈的基本知识,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延续性。此外,幼儿园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范围打造“生态艺术角”,鼓励幼儿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落叶、树枝、石头等物品进行美术创作、标本制作,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带领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多样化的生态教育设施能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态教学区域板块,带领幼儿逐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多样设置丰富游戏形式

幼儿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强,户外游戏环境应该设置不同的游戏区域,包括角色扮演区、构建区、艺术驱动多个部分。游戏区域划分应该设置为多个功能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区域,游戏区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角度设置,确保每个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空间[2]。例如,角色扮演区可以设置在树荫下,引导幼儿带着探险装备,如帽子、望远镜等进入树荫下的“森林小屋”,并在小屋内寻找各种隐藏的神秘物品,体验探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构建区则可以设置在沙水区旁,教师要提供木块、竹片、石头等自然材料,让幼儿发散思维共同搭建城堡,进而在构建过程中体验自然材料的应用;在艺术区内,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绘画工具、废弃纸张、纸板等材料,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就地取材,进行创作与表达。此外,各种材料的选取要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尽量选用可回收利用、环保性能强的材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结语:综上所述,生态学视野下幼儿环境创设要从多角度进行考量,为幼儿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学习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遵循生态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物理空间进行优化,创设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和谐互动的户外游戏教学,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主动对各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幼儿的基础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燕华 . 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探区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3(24):116-118.

[2] 王盼盼 . 基于”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理念下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J]. 新智慧 , 2023(3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