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刍议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申璐川

沈阳师范大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传输音乐技能和知识内容,而应当着眼于融入更多的美育元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想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美育教育的水平,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综合情况,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技能和创造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也应当不断强化专业能力,要在教育实践中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趣味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知识探究习惯。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进行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美育教育改革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教师能够让学生利用音乐该门艺术表现形式,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展开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美学元素,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诸如美术学科、语文学科等,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感知力[1]。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在音乐学科当中,无论是进行演奏、演唱,还是展开音乐鉴赏,美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导内容。音乐教师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进行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改革工作,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音乐学科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和音乐知识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目的。音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们的综合表现,有效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节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进行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是一门极具魅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展开音乐创作,发挥自身的想象,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继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在该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融入乐器、人声、自然声等内容,来体现音乐风格和品味。该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发展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至关重要[2]。

(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进行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改革工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是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往往也与文化息息相关。音乐教师可以根据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科普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生也能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展现音乐学科中的文化元素,才能够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借助音乐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美育教育改革时,可以借助音乐鉴赏类课程,锻炼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以趣味性的方法,讲述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从音乐作品的构造和表达方式展开音乐鉴赏,让学生有意识的识别不同的音乐元素,诸如旋律、和声、节奏等等,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时能够拥有理解和欣赏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音乐鉴赏活动,教师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事实上,音乐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们可以在音乐鉴赏课程当中深度了解作品的情感,在表达观感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强化自身的情感共鸣能力。音乐也是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产物,学生可以借由音乐鉴赏课程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域的文化,获知文化差异。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此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抱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在音乐鉴赏课堂当中,学生也能不断开拓学习视野,可以增强自身对美的欣赏能力。比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下册《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视域展开教学改革和教育引导工作,进而锻炼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这首歌曲表达了创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也借由歌颂洪湖美景,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恩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尝试分析歌手在创作歌曲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从歌曲的曲式与结构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能够熟悉节奏、调式、旋律线等基本的音乐元素。教师可以从这首歌曲的乐句举例,使学生能够在展开音乐鉴赏时,尝试从专业视角出发,解析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的歌词美、曲调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快慢、相关音符的高低和变化展开研究,继而从细节角度出发,感受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和魅力。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展开音乐作品鉴赏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品位,可以深度理解音乐作品的多样美、独特美。合理借助音乐鉴赏课程锻炼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在研究其他的音乐作品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鉴赏,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品味[3]。

(二)引导学生观看音乐表演,感受作品的旋律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改革工作时可以引导学生们观看音乐家的表演,让学生可以在精彩的表演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强化自身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细致化地分析音乐演奏家、歌唱家们在呈现精彩作品时所使用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学习音乐的表现技巧,该过程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在亲眼观看精彩演出的过程中,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被美好的音乐吸引,继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选择相关演唱曲目和表演作品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综合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喜好,教师要确保学生们可以充分沉浸于相关音乐作品中,可以在欣赏精彩表演的过程中产生浓郁的知识探究兴趣。在引导学生观看表演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相关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情境内容,使学生可以先研究歌词的意义,了解歌曲的主题,获知歌曲创作的年代与背景,在观看表演曲目时,学生才能够理解作品的深意,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表演曲目之前,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诸如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歌是讲什么的呢?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旋律会是什么样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观看表演节目时能够更加专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歌唱家在表演时声音控制的方法和情感表现的方式。在学生们欣赏完曲目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跟随歌曲的旋律线进行演唱,让学生认真听辨歌曲中的乐器和声内容,使学生可以感受作品的层次感。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观看相关表演之后能够和同伴一起分享感官感受。比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上册《月亮月光光》该首歌曲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台湾童谣的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通过观看精彩的表演,并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看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表演曲目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旋律美在哪里呢?进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思维发散和语言表达,深刻感受作品的旋律美[4]。

(三)设计歌词朗读大赛,让学生感受音乐文学美

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音乐美育教育改革工作,还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设计歌词朗读大赛,让学生感受音乐学科中的文学美。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和跨学科教育思想相通,通常朗读被认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歌词中语言文字之美的基础上拥有跨学科的学习视野和意识,设计歌词朗读大赛还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歌词朗读大赛该平台中深刻感受歌词的诗意和表达特点。在歌词朗读比赛中,学生们也能够学习歌词中的修辞手法,了解歌词当中的隐喻与意象,继而强化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也能借此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进行美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比如,在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爱在人间》该首歌曲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歌词内容,让学生在歌词朗读比赛中品悟歌词的情感内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歌词朗读比赛之前,还可以先讲解该首曲目的创作背景、表达主题,让学生能够尝试主动分析歌词中的情感,感受歌词的内核。在进行朗读比赛时,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绪,可以提升对音乐文学美的感知力。在歌词朗读大赛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演唱该首曲目,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演唱,进而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充分表现歌曲的情绪。又比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作曲作词者的生平经历,或者其在歌曲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歌词朗读大赛,让学生可以调用个人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歌曲中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承载的深刻情感内核,教师还可以利用演唱视频、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影视片段等资源,来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诵歌曲中的歌词时,还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控制力度、速度、音色、音调,继而体现出歌词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在延续歌曲情感的前提下,融入钢琴、手铃等乐器元素,进一步增强歌曲的情感表现力。在该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感受歌词的文学美,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另外,除了歌词朗读大赛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歌词猜猜猜、歌词接龙、音乐演唱比赛、音乐舞台剧等多样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设计歌曲创编活动,有效强化学生的创造美

在进行美育教育改革工作的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歌曲创编活动,来有效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积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了解创造音乐作品的必备元素,并尝试展开音乐创编,不断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时更具有效性。歌曲创编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喜好,解决学生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的问题。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观点和看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创意。教师要让学生从头开始构思、编写,继而演奏歌曲,学生们还能一起鉴赏对方的创编成果,继而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可以在该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在成功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们也能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可以发展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歌曲创编,进而将团队内成员的创意融合在一起,该过程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这也是一种有效地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引导模式。比如,在人音版九年级上册《隐形的翅膀》该课教学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该课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进行音乐创编,进而表现在逆境和挫折中勇于克服困难的主题。学生们可以在创编活动中强化自身的创造美,提升自身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展开创作过程,学生们可以基于主题内容创编歌词,设置旋律,教师还可在该过程中适时地提供帮助,让学生可以利用押韵、节奏和旋律等元素,丰富歌曲内容,提高歌曲的观赏性和美感。学生还可以在歌曲当中融入口琴、钢琴或其他乐器,来提高音乐作品的魅力,体现音乐作品的层次感。在音乐创编活动当中,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进而强化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完成音乐创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班级内加以展示,学生们可以通过认真聆听他人的作品,进行音乐鉴赏,进一步强化自身感知美的能力。音乐创编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一定要帮助学生打牢学习基础,使学生拥有进行音乐创编的能力,在音乐创作中学生才能够挖掘音乐的创造美,并充分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中小学音乐学科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借助音乐鉴赏课程,让学生对经典的音乐作品加以赏析,进而强化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精彩的音乐表演内容,使学生可以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自身对音乐旋律美的欣赏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置诸如歌词朗读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歌词中的文学美。教师还可以设置歌曲创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创编完整作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一宁 . 核心素养下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

版)教育科学 ,2024(3):0136-0139.

[2] 阮小阅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J]. 河北画报 ,2024(10):196-

198.

[3] 廖宁杰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J]. 湖南科技学院学

报 ,2022,43(3):121-124.

[4] 陈倩澜 . 素养导向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 三重奏”[J]. 年轻人 (C 版 )( 学校天

地 ),2025(1):41-43.

[5] 林舒婷 . 核心素养视域下美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 [J]. 教师 ,2024(2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