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中资产识别准确率提升方法研究
李培栋
济南三泽信息安全测评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在当下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网络系统所承载的业务类型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也不断演变。等级测评作为网络安全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产识别的精准程度。若资产识别出现偏差,不仅会影响测评结论的可信度,还可能导致安全策略的部署失衡,造成防护空洞。随着大规模网络架构与异构设备的普及,传统识别方法在面对动态化、隐蔽化的资产特征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高精度的资产识别,成为亟须解决的研究课题。通过探索新兴技术与优化方法,能够为等级测评提供更具支撑力的数据基础,推动安全保障体系向更高标准迈进。
一、资产识别准确率面临的主要挑战
资产识别在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中的准确率问题,往往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随着业务系统的不断扩展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多样化,资产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导致资产清单更新滞后,识别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和冗余。在大规模网络中,服务器、终端设备、虚拟化资源以及云端资产交织存在,传统依赖静态扫描和手工录入的方式难以全面覆盖,尤其在动态化和分布式架构下,资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识别难度。
在资产分类环节,复杂的技术特征和功能差异容易造成识别精度下降。部分设备存在多角色属性,例如既作为存储节点又承担应用服务,这类交叉性使得分类标准难以统一,容易导致同一资产被归入不同类别。同时,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签体系,也会造成信息冗余,难以在测评过程中形成高效的资产画像。不同供应商的产品型号繁多,接口协议标准不一,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增加了信息融合与比对的复杂性。
网络环境中的隐蔽性资产同样是影响准确率的重要因素。部分资产因配置不规范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未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登记,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这类“潜在资产”的存在,使得传统识别手段无法全面感知网络边界。加之加密流量的普遍化,常规检测方式难以准确解析资产通信特征,进一步削弱了识别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资产识别准确率提升不仅涉及技术局限,还牵涉到数据一致性、标准规范与系统适配性等多维度问题。
二、提升资产识别准确率的关键方法
提升资产识别准确率的过程需要在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形成多维度的协同手段。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动态化要求识别方法能够突破传统的静态扫描局限,自动化与智能化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引入多源信息融合机制,将来自网络流量分析、系统日志、配置文件、资产管理平台以及威胁情报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可以解决单一数据源覆盖不全的问题。不同来源的数据在语义层面和格式层面存在差异,通过标准化与清洗处理后再进行融合,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资产视图,避免因数据不一致而导致的误判与重复识别。
在技术实现上,深度指纹识别是提高资产识别准确率的关键途径。通过对设备端口特征、通信协议行为以及操作系统特征值进行深度学习建模,可以更精准地锁定资产属性,减少因外观相似而产生的误分类。利用主动探测与被动感知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全面捕捉不同形态的资产。主动探测通过定向请求识别特定协议和服务,被动感知则依赖流量镜像与包解析技术识别潜在设备,两者配合能在多层次网络环境中实现更高的覆盖率与精度。
智能算法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资产识别的准确性。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通过训练模型不断优化识别规则。聚类算法可用于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未知资产类型,分类模型则能够提升已知资产的识别效率和正确率。结合异常检测技术,还可以发现未登记或被篡改的资产特征,从而将潜在风险纳入识别范围。此外,基于知识图谱的资产关联分析方法正在逐步成熟,通过建立资产间的关系网络,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复杂环境下的多维度资产属性,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析的关联性问题。
在管理机制层面,构建统一的资产标签体系与标准化分类规范是提高准确率的基础。通过制定一致的数据采集标准和编码规则,可以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鸿沟,使资产信息能够跨平台共享和对比。自动化更新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资产清单保持动态实时性,避免因信息滞后而造成识别偏差。将持续监测与周期性校验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维持识别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同时,结合等级测评流程对识别结果进行多轮验证,能够确保最终输出的数据更加接近真实网络环境。
随着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虚拟资产与云端资源的识别方法也需要同步优化。通过对虚拟机镜像、容器实例以及云服务接口的自动化采集和分类,能够解决传统识别方式在虚拟化环境中缺乏可见性的问题。进一步结合 API 调用日志与云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等级测评提供完整的云端资产画像。通过上述方法的系统应用,资产识别的准确率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得到有效提升,为网络安全等级测评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基于方法优化的整体成效与经验总结
在多源信息融合、深度指纹识别和智能算法的综合应用下,资产识别的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测评过程的数据完整性与可靠性得以增强。通过融合网络流量分析、日志审计和配置文件校验,识别范围覆盖了更多潜在资产,减少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缺口带来的偏差。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保证了不同来源信息的兼容性,使资产清单的更新更加实时,避免了因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识别误差。
深度指纹与协议特征建模的引入,使得异构环境下的资产分类更加清晰。大量实验验证表明,利用主动探测与被动感知相结合的策略,有效弥补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显著提升了未知资产的发现率和识别精度。机器学习模型的持续训练也使系统在面对新型设备与复杂架构时具备自适应能力,能够快速调整规则库以匹配新的资产形态。基于知识图谱的资产关联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系统间的隐性联系,为等级测评提供了多维度视角。在应用过程中,统一的资产标签体系和分类规范逐渐显现价值,使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实现了信息互通。云端和虚拟化资源的自动化识别机制解决了传统方式在虚拟环境缺乏可见性的短板,为复杂架构下的测评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撑。
结语:
在网络安全等级测评中,资产识别准确率的提升是确保测评结果科学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深度指纹识别、智能算法和标准化规范的协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识别不全、分类模糊与动态环境下的复杂性问题,为测评过程提供可靠支撑,并推动安全防护体系持续优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伟.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网络资产识别研究[J]. 信息安全研究 , 2021, 7(3): 45-52.
[2] 李强. 面向等级测评的资产识别精度提升方法[J].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 , 2020, 6(2): 33-40.
[3] 陈磊. 深度学习在网络资产分类与识别中的应用[J]. 计算机安全 , 2022, 8(4): 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