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赵苑琦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省黄冈市 43800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黄冈市各县农村音乐教师中,专职的音乐教师有 12 人,占比为 42.9%,兼职音乐教师有 16 人,占比为 57.1%,兼职音乐教师的人数超过了音乐教师总人数的一半。且音乐教师中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数量为 4 人,占比 14.3%,非本科音乐专业教师数量为 10 人,占比 35.7%,其余均为非音乐专业毕业生。由此可见,农村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黄冈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高校的音乐院系掌握着最前沿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理应成为推动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的主力军。黄冈是教育大市, 市区黄州区就有四所高校,如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湖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高校建立联系,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和优势,是提高农村音乐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教育局或学校可以与本地高校音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由教育局、高校音乐学院、农村学校代表组成的农村音乐教育合作小组,负责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 利用周边教育资源,开展师资培训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现已是省内实力较强的高师音乐学院,教育局和学校可与其联系举办短期培训班,根据农村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开设音乐教学法、音乐专业技能、黄梅戏教学等课程,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外,可利用教师寒暑假与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为农村音乐教师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 还可以组织农村音乐教师到高校音乐学院观摩学习,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二、开展支教活动
教育局或学校可以与黄冈市区高校签订协议,高校音乐学院可以选派优秀学生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缓解农村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还可以邀请高校音乐学院专家教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为农村音乐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黄冈师范学院团委每年暑期会组织为期一月左右的“三下乡”活动,他们带着所学专业走向田野,聚青年之力助乡村振兴星火燎原。
三、共建实习基地
在农村学校建立高校音乐学院的实习基地,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开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实习学生配备高校指导教师和农村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提高实习质量。例如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便会分配到各个中小学进行实习,学校配备了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为期进行指导、实习过程中继续进行跟踪指导;并联系当地学校配备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学校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能为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储备师资。
四、开展科研合作
高校音乐学院和农村学校可以联合开展农村音乐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探索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另外,可以联合开发乡土音乐教材,结合黄冈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开发适合农村学生的乡土音乐教材,丰富农村音乐教学内容。黄冈市位于大别山南麓,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下辖各县的乡土音乐融合了荆楚文化、江淮风情以及山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例如黄梅县的黄梅戏,红安县的红色民歌与革命歌谣,麻城市的大别山山歌与东路花鼓戏等,都极具特色且受当地人喜爱。各地学校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音乐教材。
与本地高校建立联系,提高农村音乐师资力量,需要政府、高校、农村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黄冈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另外,在调查分析问卷后发现,60.7% 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以唱歌为主,17.9% 的学生表示以欣赏课为主,还有 21.4% 的学生表示以综合课为主。由此说明农村音乐教学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以下是优化音乐教学课程内容的一些措施:
一、挖掘本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1.开发乡土音乐教材
学校可联合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编写《黄冈乡土音乐校本教材》,收录黄梅戏、大别山山歌、红色歌谣等代表性曲目,配套当地方言发音、历史背景讲解。可按学段分级设计,如小学以游戏化学习民歌童谣为主,中学引入戏曲唱段和创作实践。
2.开设非遗传承课程
教育局或学校可与各地剧团联系与合作,邀请黄梅戏演员、民歌传承人进校园授课, 建立“一校一非遗”项目(如红安学校教唱革命民歌,麻城学校传习东路花鼓戏,黄梅学校教唱黄梅戏等)。例如黄冈市东坡小学、团风思源实验学校、英山县实验小学等学校被命名为黄冈市“戏曲进校园特”特色学校,各地农村中小学可学习借鉴其模式。另外,可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如采茶节、庙会等),实地体验音乐文化场景。将当地非遗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既能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又符合当地人民的喜爱,丰富文化氛围。
二、整合多方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1.共建音乐教育资源库
由市教育局统筹,建立共享平台,汇总各县优秀教案、课件、演出视频,支持农村学校免费下载,借鉴市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另外,可动员社会捐赠乐器(如二手电子琴、锣鼓等),设立村级学校“音乐角”,丰富农村音乐教学模式。
2.校地合作与文旅融合
学校可与当地文旅局合作,将红色景区(如红安烈士陵园)、李时珍纪念馆、东坡赤壁等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音乐 + 文旅”研学活动,定期带学生到景区开展“音乐研学游”。
3.数字化传播本土音乐
可利用黄冈市“智慧教育”平台,开设“黄冈本土音乐云课堂”,邀请民间艺人录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视频,供农村学校共享。
根据问卷显示,参加调研的黄冈市农村学校中有钢琴的学校只有 2 所,有手风琴的学校也只有 2 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 C 校除了音乐教师之外其他的音乐教学配套设施是比较全面的,其他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配套设施并不全面。这说明,黄冈市农村学校音乐教学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提高黄冈市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硬件设施,需结合地方实际,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因地制宜”的策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以下是具体改进方案:
一、政府层面:加大专项投入与政策倾斜
黄冈市 / 县级财政可每年划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设备专项经费”,优先为偏远乡镇学校配备基础设备(如电子琴、打击乐器、音响等)。另外,可将学校音乐硬件设施达标率(如乐器配备率、专用教室覆盖率)纳入县域乡村振兴评价体系。
二、社会资源整合:发动企业与公益力量
1.校企合作捐赠
各地农村中小学可对接黄冈本地企业(如麻城石材厂、蕲春艾草企业、英山真丝企业等),通过“公益认领”方式赞助学校音乐设备,企业可获税收减免或免费的品牌宣传。
2.公益项目对接
可组织各地教育局申请公益项目获得政策支持,或与黄冈市区艺术类院校合作(如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校等)开展设备捐赠活动。
三、因地制宜:自制教具与乡土乐器
各地农村学校可以挖掘本地的音乐特色,鼓励师生利用农村现有材料制作简易乐器(如竹笛、陶埙、稻秆哨子),并结合黄冈各地传统音乐(如英山丝弦锣鼓、罗田东腔戏、团风牌子锣鼓等)开展教学。
在对音乐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教师都表示日常开展音乐教学中,并不会专门性的进行传统音乐教学,很多时候会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传统音乐曲目,并不会进行专题性的传统音乐教学渗透。由此可见,黄冈农村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渗透不足。
在黄冈农村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特色进行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又能让传统音乐得到活态传承。以下是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一、更新课程内容设计:融入本地音乐元素
1.教材本土化
编写或选用包含黄冈各县特色音乐的乡土教材,例如:黄梅戏经典唱段如《打猪草》选段、红安革命歌谣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罗田东腔戏的帮腔片段、英山采茶歌、浠水文曲戏等简单曲目。并结合语文、历史课程,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如革命历史、农耕文化)。
2.分层教学
低年级:以趣味性为主,学唱短小民歌(如《洗菜苔》)、玩节奏游戏(如用锣鼓模仿“薅草锣鼓”等)。
高年级:学习完整曲目,尝试创作改编,如用黄梅调填新词等。
二、丰富教学方法:互动与实践结合
1.采用情境体验法
教师可在音乐课堂上模拟劳动场景,如还原“薅草锣鼓”的劳动场景,学生分组边“劳作”边唱田歌。还可以利用节庆活动,如结合春节、端午等节日,组织学生表演牌子锣鼓、花挑舞歌。
2.采用跨学科融合法
教师在课堂上可将音乐与美术进行融合,可绘制采茶戏脸谱或乐器(如锣鼓、胡琴);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还可编排简单舞蹈动作配合山歌(如英山采茶歌的采茶手势)。跨学科融合法可提升学生对本地传统音乐的兴趣,将传统音乐更好的渗透到音乐教学中。
三、拓展课外活动
1.成立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
学校可选拔学生成立“黄梅戏社”“民歌合唱团”“锣鼓队”等社团,定期排练并参与村镇演出。另外还可以组织“小小非遗传承人”等活动,组织学生向家长或社区传播所学音乐。
2.田野采风与社区联动
学校可组织老师带领学生走访本地老艺人,记录民歌、收集民间故事,形成“音乐档案”。并与村镇文化站合作,在庙会、丰收节等活动中展示学生作品。学校还可定期举办“黄冈音乐文化周”,学生通过舞台表演、手抄报、黑板报、短视频等形式展示成果。通过以上方法,黄冈农村音乐教学可以成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鲜活课堂,让学生在参
与中真正爱上本土文化。
在经过问卷调查后发现,样本中仅有 2 所学校开设了音乐第二课堂教学,其余农村学校并未进行第二课堂音乐教学课程的开设。说明黄冈农村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开设不足。农村音乐第二课堂不仅能补足美育短板,更能成为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的创新载体, 实现教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增值。以黄冈市实验小学为例,学校开展了黄梅戏第二课堂,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农村中小学也可以借鉴参考。学校每周在课后开展一次黄梅戏课程,邀请了黄梅戏剧院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先由学生自愿报名并选拔出一批学生进行学习,教授黄梅戏唱腔、身段等基本功。以下是以黄冈市几个县域为例提供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
1.黄梅县中小学:黄梅戏进校园
开设时间:每周五下午放学后 1 节黄梅戏培训课课程设置:
低年级:学习简单的唱腔、身段,如学唱《对花》《打猪草》等经典选段高年级:有一定基础后编排小型黄梅戏片段(如《女驸马》选段等)
培训教师:黄梅县剧团黄梅戏演员
2.红安县:红安革命歌谣进校园
开设时间:每周五下午放学后 1 节歌唱培训课
课程设置:先进行发声训练,然后教唱红安革命歌谣,如《黄安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最后进行分声部训练。
活动形式:组建“小小红军合唱团”,定期排练红安革命歌谣,还可结合红色研学, 在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革命歌曲快闪活动。
培训教师:学校音乐教师
3.罗田县:罗田民歌进校园
开设时间:每周五下午放学后 1 节歌唱培训课
课程设置:先进行发声训练,然后教唱罗田民歌,如《采兰花》、《打板栗》等歌曲,最后加上动作编排,边唱边演。
活动形式:定期举办罗田民歌大赛,鼓励学生不限形式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参赛。
培训教师:罗田县剧团歌唱演员
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为出发点,是农村髙质量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围绕黄冈市农村中小学进行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调研发现了黄冈农村中小学校普遍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单一、配套设施不足、传统文化渗透不足、第二课堂渗透不足等问题, 因而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黄冈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以期能切实推动农村音乐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①賡镇宇,马畅,王鸿锦.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3(09)
②邓梅 .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探究[J]. 初中生辅导,2024(35)
③汤喆 . 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地方高校助力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2025(02)
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黄冈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022GB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