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对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及路径分析

作者

潘江林

山东省平度市交通运输局 山东省平度市 266700

引言

在“ 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第二大碳排放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和转型任务。长期以来,我国交通系统以传统能源为支撑,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发展的特征,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也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当前,“ 双碳” 目标已成为推动产业链绿色重构和经济体系低碳化的关键抓手,交通运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机制性创新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本文将围绕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结构转型,从影响机制、转型阻力、政策导向及优化路径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探讨,力图厘清行业转型的关键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驱动逻辑

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是能源革命、技术进步和环境政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 双碳” 目标的提出,交通行业对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传统依赖燃油的运输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需从结构源头入手,在能源替代、模式创新与产业协同等方面作出根本性调整。具体而言,内在驱动力来自于两个维度:一是政策压力的持续加码,政府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绿色信贷、节能标准等工具持续推动行业清洁化发展;二是市场倒逼机制逐步显现,低碳出行需求和绿色物流偏好不断增长,推动企业加快布局新能源、智能交通等新赛道。

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系统既是能源消费的集中地,也是减排治理的重点领域。若继续维持高碳结构,将在“ 双碳” 压力下面临发展瓶颈。因此,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成为交通行业必经之路。具体表现为运输方式结构、能源结构、投入产出结构等多层级调整。如通过提升铁路、水运占比,压缩公路高能耗货运比例;推广新能源车辆替代传统燃油车辆;推动信息化技术嵌入运输环节,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并降低资源消耗。上述路径的推进,将有效推动行业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变。

二、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与挑战

尽管行业内部转型动力逐渐增强,但现实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结构性障碍。首先是能源替代进程缓慢。当前新能源汽车虽发展迅速,但仍难以在重载货运、长途客运等高能耗场景全面替代传统燃油模式,氢能、可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应用尚不成熟,技术瓶颈与经济成本仍是制约因素。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模式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部分地区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新能源运输工具使用效率不高,削弱其推广效果。

此外,行业发展区域差异显著,部分中西部地区交通结构仍以传统公路运输为主,缺乏铁路、管道等绿色通道支撑,难以形成清洁化运输体系。企业层面,部分中小型运输主体缺乏绿色转型能力与资金支持,导致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受限,形成绿色发展“ 两极分化” 的风险。同时,行业整体在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碳治理能力,难以实现减排效果的量化评估与有效监控。这些结构性障碍对行业绿色升级形成现实掣肘,亟待从政策、制度与技术多方面协同突破。

三、双碳战略下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分析

要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结构性绿色转型,需从供需两端系统推进。供给端方面,应推动能源结构的全面优化,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与规模化生产,加快构建以电动、氢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交通体系。与此同时,优化交通运输方式结构,提高多式联运系统的效率,形成以铁路、水运为主干、公路为补充、空运为支撑的复合型网络体系,有效减少单位运输量的碳排放水平。需求端则需通过调控出行行为、推进绿色消费,倡导低碳出行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电动车等清洁出行工具。

202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节能减碳装备的更新以及更新过程中要符合节能减碳标准。这一政策为交通运输领域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老旧运输设备的淘汰和新能源设备的替代升级,将成为构建低碳运输系统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应加强政策激励机制设计,建立与碳排放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推动构建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碳管理体系,强化碳排放监测、核算、评价与数据公开能力,使行业能够实现“ 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 的绿色发展路径。

四、协同推动交通运输与绿色经济体系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而应嵌入整个绿色经济体系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机制闭环。首先,应建立交通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联动的顶层设计机制,将交通规划纳入区域低碳发展蓝图,实现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能源结构之间的高度融合。其次,推动“ 交通 + 数字化” 深度融合,借助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碳排放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动态优化,提升交通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碳减排能力。

此外,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推动交通系统建设与新能源产业、城市物流、智能制造等绿色经济环节的互动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要素共享与效能提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绿色投融资体系,为交通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快完善碳市场建设,探索将交通行业纳入碳交易体系范围,发挥市场在碳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碳减排行动。

在绿色制度体系构建方面,应制定交通行业专属的碳排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标准执行与监督机制,提高行业碳治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手段压实行业低碳责任,推动绿色交通从倡导性转向强制性,从示范引领走向全面覆盖,最终实现交通行业的系统性、根本性转型。

五、结论

“ 双碳” 目标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环境战略,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大外部推动力。面对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现状,交通行业必须加快推进能源清洁化、运输结构优化与制度机制创新。本文分析了“ 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内在转型逻辑、现实障碍及关键路径,强调应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交通运输深度融入绿色经济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顶层政策引导、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升碳治理能力,推动交通行业从高碳依赖走向绿色高效,为国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永强.“ 双碳” 引领,推动交通运输经济高质量发展[J].云端,2025,(09):113-115.

[2]刘袁森,潘江如.双碳视域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4,(24):69-71.

[3]孟胧.“ 双碳” 背景下河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控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24.DOI:10.27334/d.cnki.gstdy.2024.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