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道法教学策略

作者

赖碧芳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第一中学 363000

引言: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重任。然而当前教学过程中常见理论灌输多于实践引导,知识传授重于思维培养现象,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深入学生内心。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蕴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哲学思想与道德规范,与道法课程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及目标三个维度,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道法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智慧,融入初中道法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道德智慧资源,包括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想精华,这些核心理念与初中道法课程中公民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高度契合。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典籍、经典故事等文化载体,提炼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道德元素,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例如讲授诚信主题时,可引入曾子杀猪故事阐释言而有信价值;讲解责任担当时,可援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句激发家国情怀;探讨法治精神时,可结合“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古训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种教学材料选择注重典型性与代表性,避免简单堆砌或机械搬用,确保每一个案例都能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

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呈现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可通过微视频展现传统礼仪演示,设计情境剧再现古代民间纠纷调解场景,组织辩论赛探讨传统道德观念现代价值,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虚拟博物馆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氛围。同时重视跨学科融合,结合语文学科古诗文学习,历史学科朝代更迭背景,音乐学科民乐艺术特点,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传统文化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说教灌输模式,转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传统智慧闪光点,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转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人文情怀与审美能力。

二、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深化初中道法能力培养

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模式融入初中道法能力培养过程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体系为学生提供独特认知框架与思维方式。开启初中生活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恰好可结合中华传统礼仪思想与慎始敬终理念,培养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与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强调“入则孝,出则悌”行为规范,教导人们进入新环境需恪守规矩,尊重他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思想启示学生广泛学习知识同时遵循礼仪准则;而见贤思齐精神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力量,树立远大志向。这些传统智慧与初中生活适应主题高度契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思维模式分析自身角色转变,思考个人与集体关系,运用辩证眼光看待成长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形成系统化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

具体教学实践中,某老师设计传统智慧点亮初中生活主题课堂,创新性将六艺思想引入开启初中生活教学内容。课堂开始,学生观看古代书院场景微视频,感受入学礼庄重氛围,随后分组讨论君子六艺与现代学习生活关联。礼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探讨校规校纪重要性;乐组织学生创作班歌,培养集体凝聚力;射比喻目标设定,学生绘制六年成长路线图;御象征自我管理,设计作息时间表;书鼓励阅读经典,开展读书分享会;数启发理性思考,解决学习生活难题。期末评价环节学生制作成长卷轴,记录运用传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经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适应初中生活技巧,更形成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特质思考模式,学会从容面对成长挑战并建立健康积极人生态度,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活化与道法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初中道法育人实效

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于初中道法育人过程中,须立足青少年心理特点,将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能理解接受形式。自信给人力量这一主题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可引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古训阐释自信坚韧品质重要性。传统文化视自信为立身之本,强调内外兼修——既重视内在修养又注重外在展现;既推崇谦逊美德又提倡自信自强。这种辩证思维为现代青少年提供自我认知参照系,有助解决自卑自负等心理困扰。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中“知耻近乎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同样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自我观念,发展积极人格特质。

某老师在自信给人力量一课教学设计中,巧妙融入四书五经典籍智慧与传统文化自信精神。课堂伊始,播放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视频,让学生感受文化自信魅力;随后分享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放逐却始终坚守文化信念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真正自信。核心环节设计国学智慧寻宝活动:学生分组挑选《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中关于自信格言,解读现代意义并制作书签;接着开展文化使者角色扮演,模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表达能力与文化认同感。继而组织自信密码工作坊,引导学生从家族故事、家乡文化中发掘自信源泉,制作文化基因图谱;最后进行今日自强行动,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生活情境,创作微视频展现传统自强精神当代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经历认知—情感—行为转化过程,逐步形成基于文化认同感自信人格,学会在现代社会挑战面前保持定力与勇气,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转化,彰显道法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结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为初中道法教育提供丰富养料与深厚底蕴。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及目标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有机融合传统文化与道法课程,形成系统教学策略。通过挖掘传统道德智慧、构建文化思维模式、激活时代价值三方面策略实施,能够显著提升道法教学实效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特点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唱唱 .”双减”政策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法课研究 [J]. 世纪之星—初中版 , 2022(10):0109-0111.

[2] 李晓霞 .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J]. 学周刊 , 2024(23):140-142.

[3] 何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