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冯楠

德惠市第二十六中学  130300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学校教育承担更多育人职责,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质量备受关注。然而初中美术教学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影响学生美育效果。探究立足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旨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体系优化,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全面发展,为“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面临多重困境,表现为教学理念滞后且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许多美术教师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法训练而忽视学生审美培养,课堂呈现出程式化倾向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真正学习兴趣。部分学校美术课常被挤占用于主科补课,致使课程实施受阻;课堂上教师讲解占据大量时间,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有限,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生活美感培养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将美术知识迁移至日常审美体验中,美育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及评价体系单一问题日益凸显。在资源层面,城乡间美术教育资源差距明显,乡村学校美术教材器材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许多教师身兼多科专业能力欠缺,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评价方面,现行美术评价体系过于关注作品完成度与技巧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创意表达与审美感受,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美术学习成果,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技巧而忽视内在审美能力培养。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美术教育目标实现,亟需通过教学创新予以解决。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促进美术课堂活力提升。“双减”背景下,美术教师应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构建引导—体验—创作—展示—反思完整教学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小组创作,鼓励不同观点碰撞激发创作灵感。通过引入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创作平台等,拓展学习空间;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传统工艺体验课程,增强文化自信;开展跨学科教学尝试如美术与历史、科学、文学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情感色彩教学应重视心理感受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色彩与情绪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色调、饱和度、明度变化表达内心情感,鼓励学生运用冷暖对比、互补色协调等色彩原理创造情感氛围,培养学生色彩敏感度与表现力。

以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为例,教师应当创新性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色彩情感认知。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不同情绪氛围音乐,引导学生闭眼感受,随后用色彩记录听觉引发情感;继而展示梵高《星空》《向日葵》等情感色彩鲜明作品,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表达内心世界。实践环节中,教师设计“我的心情”绘画活动,引导学生选择代表自我情绪色彩,创作抽象情感画;组织色彩心情墙协作项目,让学生共同创作班级情感色彩长卷,每人负责表现一种情绪色彩,最终形成情感色谱;通过小组互评方式,学生尝试解读同伴作品情感意图,建立反馈交流机制。课程结束安排色彩日记延伸活动,鼓励学生每天用色彩记录情绪变化,形成长期情感色彩观察习惯,实现美术学习与情感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认识色彩情感表达力量,培养艺术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优化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美术素养。针对传统评价过于单一问题,应建立包含创意思维、审美感知等维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面,引入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全方位评价格局;在评价内容上突破作品导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与进步程度;在评价形式,开发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评价工具,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民间美术色彩评价应聚焦文化理解能力,关注学生对传统色彩符号认知深度,评估其色彩应用创新性与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应当通过建立民间色彩认知量表,评估学生对不同区域民间美术色彩特点理解程度;设计民间色彩应用评价标准,考察学生运用传统色彩元素进行创新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过程,增强评价主体意识培养审美判断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加深对民间色彩文化内涵认识。

以人美版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教学评价为例,教师应当实施文化沉浸—创新应用—多维评价三阶段评价策略。第一阶段中,学生探究不同地区民间美术色彩特点完成中国民间色彩地图,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表评估学生对传统色彩规律认知情况;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年画、刺绣等)进行创新设计,要求保留传统色彩精髓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学生创作过程全程记录于创作日志中,成为过程性评价重要依据。第三阶段组织民间色彩创新展,邀请其他年级学生及家长参与评价,从色彩运用、文化传承、创新表达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教师引入民间色彩大师认证激励机制,设立不同等级认证标准,学生通过完成系列民间色彩任务获取相应认证,形成阶梯式成长评价体系。学期末每位学生提交民间色彩档案袋,包含资料收集、创作实践、反思总结等内容作为总结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多元立体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对传统色彩文化认知又重视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符合“双减”背景下全面育人评价导向,有效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热情与文化自信。

结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改革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当前美术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体系优化策略,旨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美术教学体系。未来美术教育应进一步强化育人导向,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完善评价机制,真正发挥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积极作用。只有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质量提升目标,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丽萍 .”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与未来展望 [J]. 新课程研究 , 2024(11):96-98.

[2] 吴宇 .” 双减” 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J].2024(11):287-289.

[3] 许亚平 . 基于”双减”政策 , 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J]. 今天 ,2023(11):019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