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演出打造城市新名片
孟子意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000
旅游演艺作为一种跨界的艺术呈现形式,源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在主题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以及各类庆典节事等场地举行的多样化观赏性活动。其中,实景演出以真实的自然山水或独特的人文景观为舞台背景,巧妙地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融入艺术加工之中,实现了舞台情景故事与地域特色山水实景的和谐统一,为游客带来了既梦幻又真实的独特旅游体验。《印象刘三姐》于2004 年首次亮相,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自此之后,实景演出产业迅速崛起。
《彭城风华》是徐州市文化旅游集团推出的中国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舞台式演出重塑徐州历史文化空间,呈现当代徐州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徐州城市地域文化。聚焦实景演出的前台展示与后台支持,以空间生产理论为依据,考查多主体视角下实景演出的空间生产体系,探讨实景演出对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构,为实景演出和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性思考。
一、历史文化的空间塑造:《彭城风华》的沉浸式体验
空间并非一种独立、客观、透明的物理概念,而是人类有意识地营造,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符号性。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写道,“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思想界对空间的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不断深化,空间逐渐成为研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视角,其与各领域之间的密切融合关系不断被学界深入研究。“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是空间生产三元组,明确分为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三个空间层次,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在互动中辩证的相互作用下,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空间生产过程,共同生产出空间。”《彭城风华》以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石,通过空间生产的方式,成功地将历史文化进行了空间化的展现。
(一)空间的表征
《彭城风华》实景演出中,云龙山水成为了演出的核心背景和自然舞台,艺术家利用云龙山的自然风貌和云龙湖的广阔水面,结合现代光影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又梦幻的演出空间,这既是艺术家对彭城历史文化的构想空间,也是通过符码化手段表达管理群体知识与意识形态的空间。
云龙山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空间符号。演出中自然景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情感色彩。云龙山水的形成是历史的痕迹,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演出中使用了大量的光影特效和多媒体手段,将苏轼在徐州的历史故事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演出通过全息技术在舞台上投射出苏轼的形象剪影,配以柔和而富有诗意的灯光,营造出苏轼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气质。随着剧情的发展,光影的变幻表现出苏轼不同时期的情感状态,如被贬谪时的忧郁与豁达,创作时的灵感迸发与喜悦。这些光影效果不仅美化了舞台空间,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构想空间,使观众置身于千年前的古彭城,与历史人物共同经历那些传奇瞬间。
通过光影变幻与山水实景的结合,《彭城风华》展现了徐州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壮观,传达了徐州城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人文故事。依托物理空间,融合现代技术,以人文历史为根脉,实现了历史文化的空间生产。
(二)空间的实践
空间的实践作为被感知的空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环境构建,更是社会中不同主体与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展现,承载着社会构成物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及结果。
《彭城风华》的演出场地选在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云龙湖畔,这一选择本身就是空间实践的具体体现。演出场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赏演出的物理空间,通过与云龙湖自然景观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演出环境。场地的选择与布置反映了演出团队对彭城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体现了空间实践对演出主题的强化,对节目氛围的烘托。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主体(演出团队、观众、地方政府等)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演出团队将空间转化为一个能够传达特定信息和情感的场所;观众则通过感知这个空间,与彭城的历史文化产生深刻的共鸣;地方政府则通过支持这样的文化项目,展示其对于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三)表征的空间
表征的空间首先是直接面对和感知的物理空间,进而通过受众情感感知与投射,融合物理与心理,形成文化浸润,达到情绪情感的同频共振。《彭城风华》演出中,观众直接面对和感知舞台、布景等物理空间,这些空间是演出的背景,更是观众情感投入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
表征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演出内容、导演意图等支配的地位。演出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光影效果、演员表演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演出空间。因此,观众在体验这个物理空间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接受和解读演出团队所赋予的空间意义。以表演中的光影叙事为例,演出团队通过运用光影物显技术,将彭城的历史故事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通过荷风岛上的剧场空间、舞美灯光、升降机械、漂浮舞台等多种手段,创造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表演空间。观众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看到月亮升起的唯美、黄楼建成的恢弘、洪水涌上舞台的震撼等多种场景切换,充分体验了苏轼与徐州之间的历史渊源。演出中,随着光影的变幻和情节的推进,观众逐渐沉浸于彭城的历史文化,与角色共鸣。这种光影叙事不仅增强了演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更使得表征的空间成为了观众直接体验文化意义的重要场所。
《彭城风华》表征空间是物理、心理与文化意义交织的复合体。它包含观众直接感知的舞台、布景等物理元素,还通过情感投射与文化浸润,构建了超越物理界限的心理与文化空间。空间在演出内容与导演意图的引导下,成为传递历史文化与情感的桥梁,实现了观众与演出团队间的深度沟通。
二、文化符号的舞台表达:《彭城风华》的艺术化诠释
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其中文化符号作为文化内涵的载体,在空间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符号赋予空间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影响空间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一)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载体
《彭城风华》作为徐州的城市文旅夜游标杆项目,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挖掘并精准呈现了徐州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表演、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多种形式,项目将徐州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等文化符号巧妙融入其中,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地域文化的抽象体现,它们超越了物质实体,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空间生产视域下,《彭城风华》的打造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化符号对于塑造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以《彭城风华》中的音乐文化符号为例,音乐作为一种高度抽象且富有感染力的符号形式,在项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轼游湖、抗洪保城等情节中,背景音乐包括古筝、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的独奏或合奏,古曲的运用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一次复兴,民乐的编排是对徐州地方音乐特色的一种展现。古曲中五声音阶和特定的调式,也与徐州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呼应。这些音乐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更将观众带入到古彭城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其深厚的韵律文化。
《彭城风华》作为徐州城市文旅夜游的成功典范,精准呈现了徐州的人文历史与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舞台演出、灯光打造、音乐表达等多元形式,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创新表达了徐州的城市文化。
(二)文化符号赋予空间以意义和价值
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内涵的载体、历史记忆的表征,更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抓手,在构建城市空间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彭城风华》通过精心策划与创作,将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成功地将一系列文化符号转化为空间中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全方位体验。这些文化符号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建筑风貌、传统艺术等,它们被融入到演出内容、场景布置、服饰道具等各个环节中,使得整个项目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之旅。以场景布置为例,项目充分考虑了徐州的历史建筑风貌,通过复原古徐州代表性建筑——黄楼,打造出具有徐州特色的城市景观,将观众带入充满彭城历史韵味的空间中。这些建筑符号增强了空间的文化氛围,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了徐州独特的建筑文化。
《彭城风华》融合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展现了徐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充分彰显了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三、城市文化的空间重构:《彭城风华》的文化传播
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存在,而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综合产物,其形态、功能和意义均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和塑造。《彭城风华》通过对城市空间生产各个维度的影响,承载着徐州的历史,构建着徐州的未来,在解构、重构中传播徐州的城市文化。
(一)空间形态的演变与文化内涵的注入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空间形态往往侧重于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考量,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注入。然而,在《彭城风华》项目中,强调空间形态的演变与文化内涵的注入,为徐州城市文化的空间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彭城风华》表演场景的设计注重视觉效果的震撼,更强调了历史文化的再现与传承。演出展现了黄楼从古至今的演变。特别是在荷风岛核心演区,通过升降机械、水景特效等技术手段,使得黄楼的展现形式更加多元和立体,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呈现黄楼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这种场景设计丰富了表演的形式,更实现了空间形态的拟态重构,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空间中得以展现和延续。另外,项目的舞台设计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界限,利用云龙湖的自然景观,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实景山水空间,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了徐州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空间在承担表演功能的同时,注入了城市文化内涵,进而传承、创新了城市文化。
《彭城风华》项目在徐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成功地将文化内涵的注入与空间形态的重构相结合,为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提供了范例,实现了视觉效果震撼的同时,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空间中得以生动再现和传承,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空间功能的拓展与文化体验的丰富
城市空间重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拓展空间功能等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与文化软实力。传统上,城市空间的功能往往较为单一,而《彭城风华》项目通过空间设计,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多元化拓展。
项目将演艺与观光功能融合,使其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水上观光之旅。演出从云龙湖游客中心码头出发,途径荷湾、荷风岛、苏公塔等多个徐州著名景点,游客在游船上既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又能领略到云龙湖的自然风光。同时,项目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将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苏轼夜游”场景中,利用光影技术和全息投影,再现了苏轼夜游云龙湖的故事情景。游客沉浸在情境之中,与“苏轼”共同感受云龙山水的宁静与美好,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丰富了空间的功能,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城市空间功能的拓展与文化体验的丰富是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城市品质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彭城风华》项目通过创新型的空间设计,优化了空间布局,通过演艺与观光功能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等手段,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多元化拓展,为徐州城市空间重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城市在空间功能拓展与文化体验丰富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空间意义的升华与城市文化的深化
城市空间重构不仅是物理形态的调整与功能拓展,更深层次地,涉及到空间意义的升华,即空间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彭城风华》中,空间不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是成为了承载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汉风今韵”篇章中,项目通过影像技术与实景演出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徐州作为汉文化发源地的独特魅力。这一场景不仅重现了汉代盛世的辉煌景象,而且演出内容上深入挖掘徐州历史文化,特别是汉代的文化特色,如汉服、汉舞、汉乐,将徐州人民对汉文化的自豪与传承精神融入其中。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徐州作为汉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这一过程实现了空间从单纯的文化符号到城市精神凝聚的升华。
《彭城风华》项目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幸福感。作为文旅融合项目,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繁荣,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通过深入挖掘与呈现徐州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项目的实施也为徐州城市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提升了徐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结语
通过对《彭城风华》空间生产的深入研究,见证了实景演出成为城市新名片的打造过程,揭示了历史文化、文化符号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复杂交织关系。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场景,为观众提供独特且深刻地文化享受。同时,艺术化的舞台表达进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符号的转化与创新,增强了演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确保城市空间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M]. 刘怀玉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 赵炜 , 杨文艳 , 吴潇 . 非遗传承视角下的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以崇州市怀远古镇为例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37(02).
[3] 刘怀玉、鲁宝.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知识”及其当代影响与启示[J]. 新视野,2018(02).
[4] 黄今 . 作为文化表征的实践—— 电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 [J]. 电影理论研究 ( 中英文 ),2024,6(02)4.
[5] 张一兵 . 元哲学:走向使用的社会空间理论——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J]. 学术界 ,2024,(07).
[6] 王楚君 , 王亚力 , 向小辉 . 山水实景演出的空间生产研究:以《桃花源记》实景演出为例 [J].地理科学 ,2021,41(02).
[7] 李桂莎 , 赵春雨 , 凌善金 , 等 . 基于“舞台—互动”视角的城市创意空间生产研究——合肥罍街案例 [J]. 人文地理 ,2024,39(04).
[8] 彭恺 , 刘书琦 , 汤鄂南 , 等 .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近现代历史风貌区消费空间生产探究—以武汉六合片区为例 [J]. 现代城市研究 ,2024,(07).
[9] 孙婧.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D]. 吉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