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

罗炜鹏

重庆科技大学 重庆 40133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配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与用户直接相连,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供电质量和用户体验。然而,传统的配网管理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故障定位不准确、恢复时间长、运维效率低等,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需求。因此,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配网自动化技术通过集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对配网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定位、快速恢复和智能调度,极大地提高了配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1 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集成了单片机功能且能够存储并执行预先编程的控制指令的计算机控制器。自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PLC 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成为推动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的关键技术。其结构主要由输入模块、中央处理器模块和输出模块组成。其中输入模块负责接收外部信号,如按键、选择开关、限位开关和功率控制等;CPU 模块则负责执行指令,处理数据,并运行用户程序;输出模块则通过接触器、电磁阀、指示灯和电源等组件,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首先,PLC 技术在配电网络自动控制中的应用。通过结合传感器技术,PLC 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变电站和配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电量、电压和电流等,并对这些参数进行集成处理。在此基础上,系统能够综合判断电网中各装置的运行状态,确保各装置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PLC 技术在配电网络关键设施监控中的应用。利用 PLC 技术,可以对配电网络中的关键设施,如配电柜、开关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结合,PLC 能够对这些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确保配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最后,PLC 技术在电能计量与用电管理中的应用。PLC 技术还可以被用于对电表、电子计量装置和智能插座等设备进行遥控监控。通过 PLC 技术,系统能够实现对电能的精确计量和监控,优化用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

2 应用数字信号技术

网络化配电载波通信是配电网通信的新形式,其核心在于数据转发。在中继节点中,可以依托数字信号技术转发和接收配电网运行中的各类信息。完成该过程后,中继节点可再次回归为常规节点继续待命。在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中,运用数字信号技术能够确保网络通信压力小、运行效率高。从实践调查中发现,若要保障所有节点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实现自由通信,必须确保相邻节点之间的互通。可通过自动设置中继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目标。自动设置中继技术能保障配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可被应用于各个环节,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自动切除发生故障的部分,从而减少故障对电力系统配电网的影响,降低操作风险和维护成本。

3 应用网络风险评估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的网络风险评估技术依托 5G 网络环境,实现网络通信特征、安全机制与风险评价的深度融合。这一技术致力于将 5G 通信技术与配网自动化技术紧密结合,以实现对配电系统中各类监控装置的实时、高效监测,并与配电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监控设备形成协同,进而构建出一个综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体系。

首先,在配电系统中,基于分布式电源的调度模型充分利用 5G 网络的高速传输特性,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精确调度与控制。这一创新不仅显著提升配电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还进一步优化能源分配策略,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安全防护方面,该体系涵盖数据的密文传输、设备级的访问控制、应用层的存取控制以及审计等层面,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安全防护网络。这一体系能够有效抵御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及设备故障等潜在风险,保障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次,为有效防范配电网络中的各类风险,基于网络传输特征的新型网络架构,通过深入分析网络传输过程中的特征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网络威胁。这一创新不仅增强配电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风险评价领域,该方法将经典的风险评价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对配电网络风险的量化分析与预测。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 5G网络的高速、低延迟等特性,以确保电网实时信息的快速收集与传输。同时,一种基于 5G 的配电网络监控系统被引入,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方式,该系统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能够实现对配电网络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分析。

最后,在算法验证方面,采用基于测试用例的方法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对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也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工作,包括数据清洗、规范化等步骤。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池化层、全连接层等结构,能够实现对预处理后样本的有效学习与分类。利用 BP 神经网络对预处理后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优化,并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与优化。这一工作不仅提升模型的学习效率与准确性,还为配电网络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配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4 应用有源对象数据库技术

首先,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以其独特的数据处理机制,确保了数据的高效、优质传输,为配网自动化系统实时捕捉电网运行状态信息和后续的调度与控制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迅速处理海量监测数据,为系统的稳定运行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最后,在实际应用中,为保障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长期稳定运行,加强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运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构建完善的访问控制体系,防止非法访问与操作的发生。此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实时记录关键信息,并对变压器、电源等核心设备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保障配电网络在紧急情况下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谢惠玲 . 浅谈配网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17):211-214.

[2] 郝睿 , 孟静静 . 电力系统中的配网自动化技术研究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9):127-129.

[3] 童 佳 德 . 论 电 力 系 统 配 网 自 动 化 技 术 与 应 用 探 索 [J]. 科 技 视界 ,2016,(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