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
张天球
罗定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明辨是非,正确认知自我,确立正确的德行标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价值
(一)培养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道德教育宝藏的宝库,其中“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等理念,便是这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小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树立其“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培养小学生的仁爱之心、诚信观念、责任感,学习传统文化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懂得尊重别人、爱护别人[1]。
(二)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小学生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对小学生自身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下,小学生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也会自觉地传承、发扬民族的精神。
(三)促进个性发展
传统文化以修身明德、成人成才为目标,重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将小学德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精神食粮,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传统文化强调的“因材施教”,能够调动老师对学生个体进行重视,焕发每个学生最大的活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内涵越来越丰富,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2]。一是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应该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为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德育理念,树立“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内容,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源泉。二是要意识到小学德育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与发展水平,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采用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增进儿童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可以采用创造情境、角色扮演、诵读经典等模式帮助小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理解“仁爱”“诚信”“孝道”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道德的内涵与意义,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反思,激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育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堂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立足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培养需要,设计和优化课时和课程内容,合理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课时和课程内容,在开设《国学经典》《传统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同时,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科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文化自觉性和道德涵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关键路径。学校要针对小学生认知和生活的特点,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在春节组织学生写春联、写福字、剪窗花、包饺子,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讲英烈故事,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囊,在中秋组织学生诗词吟诵,还可以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拜访非遗传承人、到古迹遗址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将知于行为之修养,促成德之养成与文化知识并进。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学校应始终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学思想教育活动来抓,有意识地把传统文化元素在校园环境中的功能发挥出来,在校园内部创造弘扬传统文化熏陶、渗透的空间与功能。如教学楼走廊、校园围墙、操场周边等可以设立“传统文化长廊”“经典语录墙”“历史人物展板”等,图文并茂地将经典如《论语》《弟子规》等,中华历史名人、传统礼仪、节气民俗等相关内容以及知识陈列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随处受文化熏陶和启迪;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穿汉服体验、诗词大会、礼仪展演等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结语:小学德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手段,对于学生的品德成长、民族自豪感的加强、人格魅力的养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我们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还需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在小学德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策略 . 曾凤贤 . 新课程研究 ,2021(14)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 . 韩爱萍 . 学周刊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