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创新分析

作者

韩建琴

襄汾县第四小学校 041500

引言:新时期基础教育对育人目标提出更高要求,班主任管理在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及综合素质建设中的作用日趋突显。家校共育突破校园局限,倡导以共享共建为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载体的共育新局面。研究以家校共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共育理念、共育途径及共育载体,提出家校共育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意义及实现策略,旨在为深化班级管理研究及指导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家校共育的教育价值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突破传统校园教育框架,管理教育覆盖学生日常各领域。学校与家庭构建育人网络,规则意识、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等多维度协同。此外,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家校联动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内化积极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1]。

1.2 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其为班主任的精准高效开展班级管理提供了所需的数据支撑以及有关的情景补充。因家长作为关键教育主体,实时反馈学生家庭行为特征、心理动态等个性化信息,而此信息整合使班主任获得立体化认知,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消除管理盲点,提高决策科学性。家校互动机制有助于班主任提前识别潜在问题,实施精准干预,增强管理前瞻效果[2]。

2、家校共育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创新分析

2.1 理念重塑,共识凝聚

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需跨越传统理念限制,建立 " 共育共责共建 " 为核心的家校协同治理模式,教师需以科学化指导策略引导家长革新教育认知,同步开展共育文化建设,提升家长在育人过程中的参与深度。

首先,家长教育赋能构成共识基础,依托学校资源创建周期性 " 家长课堂" 项目,邀请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专家开展专项指导,聚焦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亲子沟通策略及行为管理方法等核心主题,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交流研讨,此类实践促使家庭超越 " 分数至上 " 的狭隘视角,真正认知素质教育内涵,掌握科学育人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其次,家校共育文化搭建共识载体,借助数字化平台开辟专属交流空间,定期展示优秀共育案例,呈现家校协作真实范本,遴选积极配合班级工作、科学指导子女发展的模范家长进行表彰,这种榜样效应深化家长对教育责任的认知,吸引更多家庭主动参与共育实践,促进协作关系向更广范围发展[3]。

2.2 数字赋能,渠道拓展

数字化技术显著扩展了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提升维度,家校互动时空场景的延展催生科学化管理效能,切实增强共育实践效果。对此班主任可依托技术手段构建多元高效的共育平台,推动家校协同新模态的形成。

此平台整合构成家校共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当前家校互动存在信息分散、传递滞后等问题,班主任应推动建设集成化标准化的家校共育APP 平台。该平台整合作业发布、行为记录等核心模块,真正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在此过程中,家长可直观追踪孩子在校动态,班主任能精准获取家长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3 活动创新,载体丰富

家校共育的深化需要建立立体化实践平台与多元共育载体,创新教育活动设计能拓宽协同育人空间,推动家长角色从教育配合者向共建者转型,实现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协同塑造。

首先,主题序列化活动成为关键路径,班主任根据学段特征开发阶梯式实践方案,职业体验周等中低年级项目与家庭科学实验、非遗传承课程等构成连贯育人体系,跨场景教学场景突破单次活动局限,学生在多维学习场景中拓宽认知领域、增强实践素养、深化价值理解,这种系统设计使家校互动呈现结构化演变趋势。

其次,家长主导项目担任共建引擎,具有专业技能的家庭成员可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传统技艺传承者策划非遗文化工作坊,科技从业者设计创客实验室,职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创新动能,家庭资本的有效激活既创造特色育人模式,更促进教育责任共同体的认知更新,家校合作形态由此实现质的跃迁。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家校合作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基于数字技术、活动情境等基本形式创新理念,围绕共育共责共建原则,持续拓展班主任管理纵向及横向研究范畴,深化家校共育对育人质量及管理科学性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对优化家校共育结构、完善共育管理标准及建设共育共同体具有参考意义,助力基础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探索稳步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 白鹏雁 , 虎志东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J].亚太教育 , 2024, (15): 42-44.

[2] 赵钰. 谈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 (14): 160-162.

[3] 祁梅青 . “双减”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策略分析 [J]. 智力 , 2024, (19):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