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曹军

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作者简介:

曹军(1991—),男,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职务: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职称:高级政工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3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青年项目“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HB23-QN051。负责人:曹军,参与人:张巍,刘晨茜,李悦坤,刘明明,曹婷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红色文化的特征、形态体系和精神内涵进行系统概述,分析其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价值,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融入对策,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利用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四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河北作为革命老区,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根植燕赵大地,为高校“四史”教育提供了宝贵素材。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红色文化是凝结着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红色精神,承载着物质实体与精神实质的重要文化内容[1]。河北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体现了河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河北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征层面:河北红色文化具有本土性,深深扎根于燕赵大地,与河北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具有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精神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具有发展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形态体系层面:红色基地方面,有西柏坡等众多革命圣地,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红色文献包括大量的革命时期的文件、著作等,是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料。红色经典涵盖了文艺作品、英雄事迹等,如《小兵张嘎》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红色记忆则是燕赵人民对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通过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承下来。精神内涵层面:包含无私奉献的助人精神,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比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河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和反动统治;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比如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共通之处:河北红色文化与“四史”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教育意义。重要地位:河北红色文化是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河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用和意义: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角度,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涵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角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四史”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问题及其成因

在高校“四史”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其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一些高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邀请老革命家作报告等。但也有部分高校对河北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这种现状凸显了探索河北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新路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存在的问题:教育内容单调,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对河北红色文化丰富内涵的深入挖掘;过于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育观念脱离时代,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过程缺乏科学规划,存在随意性和碎片化现象。

(二)成因分析:对河北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没有充分展现其独特价值;河北红色文化在社会生活和高校发展中的契合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河北红色文化的教育机制有待完善,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三、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如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等。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节、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河北红色文化的内容纳入思政课教材和教案,增加相关的案例和故事。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河北的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成立红色文化社团等组织。

(四)融入家庭思想教育过程:通过暑期大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河北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鼓励家庭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亲子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书籍等。

(五)融入自我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河北红色文化,通过阅读、参观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底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持续加强制度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和教学实践。同步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四史”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二)大力夯实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四史”教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红色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比如,邀请党史专家、革命后代等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三)不断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纪念馆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校际合作、区域联盟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河北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2],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结语

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深入挖掘河北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其在高校“四史”教育中的价值和问题,采取有效的融入对策,能够更好地发挥河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郭杰彬 艾立新.“四史”教育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邢台地区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75-77.

[2]邓霞.“四史”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