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的路径探索
于瑞杰 柏彦超 王晓助 曹阿龙 董芳 荆莹
1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第二初级中学462300 2召陵区老窝镇第一初级中学3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二村小学 4召陵区老窝镇第一初级中学5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古同小学 6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台寺小学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聚焦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的构建,系统分析现状与影响因素,从培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健全三个维度探索契合新时代需求的提升路径,为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引言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而教师素质是决定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同时面临培训机会匮乏、资源配置失衡、职业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随着教育信息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构建科学完备的素质提升体系已成为突破农村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对实现教育公平与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1. 农村教师素质现状剖析
乡村校园里,年轻教师日益成为教学主力,多数具备本科学历,但高学历人才稀缺,与城市教师差距显著。高级职称评定艰难,晋升受限,成为横亘在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大山。教学中,传统 “粉笔 + 黑板” 仍是主流,多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蒙尘的多媒体设备难以转化为高效教学工具,超半数教师未涉足课题研究,难以适应教育变革。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事务,让农村教师不堪重负。可有限的发展空间与稀缺的培训机会,不断消磨他们的热情,职业倦怠蔓延,自我提升动力匮乏。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落差,严重掣肘农村教师成长,也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影响因素多维分析
外部因素层面,农村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仅为城市学校的 62% ,教学设备陈旧、图书资源匮乏问题突出,约 75% 的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场地与网络资源。培训机制方面,年均培训次数不足 2 次,且内容多侧重理论灌输,与农村教学实际脱节。内部因素层面,约 38% 的教师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61% 的教师未接受过教育科研方法培训,难以将教学实践转化为专业成果。农村特殊环境因素亦不容忽视:留守儿童占比超 50% 的学校中,教师需兼顾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额外职责,客观上压缩了专业学习时间。
3. 新时代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需具备 “互联网 + 教育” 融合能力,如利用在线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教师成为 “乡土文化传承者”,需掌握地方民俗、农业知识等本土化教学内容。此外,“双减” 政策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具备项目式学习设计、跨学科整合等能力。调研显示,仅大约 19% 的农村教师接受过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 23% 的教师从未开展过乡土文化主题教学,与新时代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二、新时代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体系构建需整合 “目标 — 内容 — 方法 — 评价” 全链条要素:以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身心素质为核心目标,将师德培训、学科知识更新、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有机衔接,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反思改进相结合的方法,建立 “培训 — 考核 — 反馈” 闭环评价机制。同时,协调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支持)、高校(理论指导)、农村学校(实践落地)、社会机构(资源补充)等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推进的生态系统。
2. 针对性原则
立足农村教育 “小规模学校多、学科教师缺、留守儿童多” 的特点,设计适配性方案:针对偏远地区教师工学矛盾突出问题,开发 “碎片化 + 线上” 培训课程(如 15 分钟微专题讲座、周末直播工作坊);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推行 “走教制” 与跨学科教学培训;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增设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专项内容。调研表明,采用 “问题导向” 培训的农村教师参与度提升40% ,如某试点学校通过 “留守儿童心理干预” 专题培训,使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识别率从大约 31% 提升至 72% 。
3. 实效性原则
以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为导向,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内容需包含至少 60% 的实践操作环节,如课堂教学模拟、教具制作、课例研讨等;建立 “培训后跟踪指导” 机制,通过教研员驻校、线上答疑等方式帮助教师将所学转化为教学行为。某农村中学实施 “1+1 跟岗培训”(1 天理论学习 +1 周课堂实践)后,教师的新课改教学方法应用率从 29% 提升至 68% ,学生课堂参与度平均提高 35% 。此外,引入教学成果量化评估,如学生成绩提升幅度、教师获奖次数等,确保提升效果可监测、可量化。
三、新时代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的实施路径
1. 优化培训体系
构建 “三维立体” 培训模式:在内容维度,开设 “师德修养”(如乡村教育家事迹学习)、“专业能力”(如新课标解读、课题研究方法)、“实践创新”(如乡土课程开发、智慧课堂应用)三大模块;在方式维度,推行 “集中培训 + 校本研修 + 网络学习” 结合,例如每学期开展 1 次为期 5 天的集中培训,每周组织校本教研,依托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建立线上学习社区;在对象维度,实施分层培训 —— 新教师侧重教学基本功,骨干教师侧重课程开发,管理者侧重团队建设。某区县试点 “订单式培训”,根据学校需求定制课程,教师满意度达 89% ,较统一培训提升 27 个百分点。
2. 完善资源配置
搭建 “城乡联动 + 本土挖掘” 资源网络:一方面,建立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 “结对帮扶” 机制,通过教师轮岗、同步课堂、教研共建等方式共享资源,如某市推行 “1 所城市学校带动 3 所农村学校” 模式,使农村教师参与市级教研活动次数年均增加 4 次;另一方面,开发农村本土资源库,收集地方非遗、农业生产等教学案例,形成《农村特色校本课程指南》,目前已有 20 余个省份试点该模式,平均每所农村学校开发特色课程 3—5 门。
3. 健全激励机制
构建 “物质 + 精神 + 发展” 多元激励体系:物质层面,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较城市教师高 15%-20% ),对参与培训、发表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精神层面,开展 “乡村优秀教师” 评选,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报告等增强职业荣誉感,某省评选 “最美乡村教师” 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提升 33% ;发展层面,建立 “农村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服务农村的教师放宽科研成果要求,增加教学实绩权重,并提供学历提升资助、学术交流机会等。某县实施 “积分制激励”,教师参与培训、创新教学可累积积分,兑换职业发展资源,教师主动学习率从 38% 提升至 76% 。
四、结论
新时代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体系的构建需立足现实困境,以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原则,通过培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健全等路径,形成 “需求驱动 — 资源保障 — 动力激发” 的良性循环。这一体系的落地将有效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多方协同、深化实践创新,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 郭悠悠 . 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J]. 乡镇企业导报 ,2024,(09):237-239.
[2] 唐春 , 秦川 .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调查——基于文化资本理论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9):71-79.
[3] 邵生玉 . 名师培养与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初探 [J]. 小学生 ( 教学实践 ),2017,(03):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