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乡镇学校生物教学的分层教学探讨

作者

骆雪花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初级中学

引言:农村乡镇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差异大、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等特点,传统统一进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生物课程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层教学通过合理分组、差异化教学设计等方式,能够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探究立足农村教育实际,探索分层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和持续改进路径。

一、农村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分层教学的必要需求

农村乡镇学校生物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大部分学生来自农业家庭,对生物现象有直观认识但缺乏系统科学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家庭条件限制,接触科学信息渠道较少,学习起点偏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方式,按照平均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进度,而成绩优秀学生又感到内容过于简单。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设备配备不足,限制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操作机会;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有限,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渠道较少,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分层教学成为破解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分组和针对性指导,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级上获得充分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农村生物教学的分层策略,分层方法的具体实施

分层教学在农村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框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依据,形成三个层级的教学体系。基础层主要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教学设计注重夯实基本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提高层面向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学内容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增加应用性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层专为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设置,通过深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中采用主题统一、任务分层的组织形式,确保所有学生围绕相同主题展开学习,但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各层级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提升。评价机制采用分层测试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又为学生层级流动提供科学依据。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的教学中,分层策略得到充分体现。基础层学生重点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教师运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掌握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概念。课堂活动设计为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简单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通过亲手观察理解细胞的真实存在。提高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不同类型细胞的比较学习,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拓展层学生深入探究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细胞分裂、生长过程创造性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身边材料制作立体细胞模型,并设计实验探究细胞的生命活性,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课后作业设计有所区别,基础层完成细胞结构图绘制,提高层完成细胞比较分析报告,拓展层开展细胞相关科学小论文写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村生物教学的效果评价,分层模式的持续优化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是检验分层教学效果并推动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需要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方式,形成全覆盖的评估机制。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状态,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互评、学习档案记录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层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思维发展轨迹。教师要细致记录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其思维变化和能力提升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性评价采用分层考核模式,根据各层级的学习目标设置相应难度的测试内容,确保评价标准既体现公平性又具备层次性。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评估、项目展示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中,分层评价和优化策略得到充分运用。基础层学生重点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教师设计观察霉菌生长实验,要求学生准确描述观察现象,评价方式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问答进行。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基础概念理解度,定期调查学生学习困难点,据此调整教学进度和讲解方式。提高层学生深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及生活条件开展对比分析活动,通过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评价方式包括实验设计能力考查和小组合作报告展示,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水平;根据阶段性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增加实践环节比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拓展层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家庭小实验如制作酸奶、观察发酵过程等;评价采用项目探究成果展示和创新思维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建立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发现有学生在基础掌握牢固后能够独立开展探究活动,适时调整其到更高层级。

结论:分层教学作为适应农村学校学情差异的有效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生物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科学分层、精准施教和多元评价,不仅照顾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层级流动性,避免固化现象,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条件改善。未来应继续深化分层教学探究,探索更适合农村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小英 . 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J]. 明日 ,2021(14):0120-0120.

[2] 赵彩霞 . 分层教学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遵义市习水县永安中学为例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3] 秋华 马 .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J]. 国际教育论坛 , 2020.DOI:10.32629/jief.v2i5.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