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思维显性
太胜泉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中心学校 655600
一、引言
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模型建构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更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关键途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将模型建构纳入科学思维素养,强调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关键价值。因此,教师应设计专门的模型建构活动,逐步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模型建构思维。本文基于对模型建构的意义解读,结合具体课例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课例分析及模型建构思维培养策略
(一)《声音的产生》
张老师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采用了巧妙的教学策略。首先,老师通过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来路上听到的声音,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核心问题,为学生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在实验探究环节,老师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如钢尺、橡皮筋、音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和观察,积极动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充分发挥了科学探究的精神。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和分析。最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证明声音由振动产生的现象,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此课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模型建构思维时,可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模型。
(二)《认识固体》
保老师在《认识固体》一课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展示钳子、积木、粉笔、书本等固体物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特征,然后提出“什么是固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在认识固体特征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触摸等方法研究不同固体,使学生发现固体具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不流动且能承受一定压力等特点。同时,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此外,老师还设计拓展应用环节,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固体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该课可以看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再结合拓展应用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构建固体特征的科学模型,从而促进模型建构思维的发展。
(三)《认识液体》
孙老师的《认识液体》一课以一系列有趣问题开场,如“液体能流动,那它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固体有哪些不同?”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在探究液体性质时,老师设计了层次分明的实验,包括观察液体的颜色、透明度、气味,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比较不同液体的流动性等。这些实验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启发,锻炼了表达和思维能力,老师及时评价总结,促进学生成长。
这堂课表明,问题驱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动力,层次分明的实验设计能使学生逐步构建对液体知识的认知模型,而交流分享环节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模型的完善。
总体而言,这三节课的活动始终围绕模型建构展开,活动层次清晰,由扶到放,由放到收,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激发和塑造模型建构思维,体验到探究乐趣,思维由模糊变清晰,认知由粗犷变精细。
三、让课堂的思维型设计“可见”的策略
(一)设置挑战性的大问题
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应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促使学生通过实验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开展真探究好活动
真正的探究活动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在《认识固体》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不同的固体物品,进行比较和分析,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有助于构建对固体特征的科学认知。
(三)运用课转型用策略
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在《认识液体》中,问题驱动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实验探究策略让学生深入了解液体性质,交流分享策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设计有思路的学习单
学习单能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例如在探究液体的实验中,可以设计学习单,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液体现象、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实验结果等,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探究,并清晰地呈现思维过程。
(五)转变话语方式
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点拨式的语言。像“每个人都想想”“看来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说说”“这位小同学的回答,又响亮又完整,老师喜欢”等话语,既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又规范学生行为,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想法,注重生成性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生成性想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他们的回答和观点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根据学生的想法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的进阶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认识固体》中,如果学生对固体的概念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通过分析、推理等方式完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准确的科学模型。
五、结语
优化科学教学设计,让课堂的思维型设计“可见”,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挑战性问题、开展真探究活动、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学习单、转变话语方式以及尊重学生想法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呈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模型建构思维的培养融入到每一节课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发展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